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加快新一轮“海上南通”建设的战略构想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3-26 字体:[ ]

目 录

  一、“海上南通”建设10年取得的成就... 3

  (一)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3

  1、海洋捕捞趋于稳定... 4

  2、海水养殖快速发展... 4

  3、渔业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5

  4、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巨大... 5

  5、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成效显著... 6

  6、海洋渔业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 6

  7、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7

  8、科技在海洋渔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7

  9、水产品加工上了新的台阶... 8

  10、休闲渔业蓬勃兴起... 8

  (二)滩涂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9

  (三)港口交通运输业取得长足发展。... 9

  (四)海洋工业迅速发展... 10

  (五)滨海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10

  (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11

  (七)“科技兴海”战略取得新的发展... 11

  二、新一轮“海上南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1

  三、新一轮“海上南通”建设的战略布局... 12

  (一)海洋渔业... 12

  1、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 13

  2、大力稳定海洋捕捞。... 14

  3、狠抓水产品加工业... 14

  4、建立现代水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 15

  5、加强渔港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完善... 15

  (二)海洋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业... 15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 16

  (四)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食品... 17

  (五)滨海旅游业... 17

  (六)滩涂农牧业... 19

  (七)海洋盐业及盐化工... 19

  (八)海水利用业... 19

  四、加快建设“海上南通”的战略措施... 20

  (一)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经济的对外开放度... 20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转移... 20

  (三)加快沿海城镇建设、繁荣沿海经济... 21

  (四)加大“科技兴海”和人才支撑力度... 22

  (五)切实加强海洋执法管理,为“海上南通”建设服务... 23

  (六)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24

  (七)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海洋事业的发展... 25


 

加快新一轮海上南通建设的战略构想

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

2005年8月

  一九九三年,南通市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海上南通”的决定。“海上南通”战略的实施对加快全市海洋渔业的发展、特别是推动海水养殖的快速发展,繁荣渔区经济、稳定渔区社会,增加渔农民收入以及促进整个海洋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后,根据全市海洋经济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市委、市政府对“海上南通”建设的内涵进行了丰富,“海上南通”战略覆盖了全市海洋经济各个方面,对加快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海上南通”建设10年取得的成就

  南通市海洋产业经济在贯彻实施“海上南通”的战略中,全市涉海部门和各沿海县(市)和涉海部门全面发动和协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沿海地带GDP为820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226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90.95亿元,占全市GDB的7.4%。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海洋渔业是“海上南通”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海上南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的海洋渔业已形成近海、远洋捕捞、养殖、水产品冷冻、精深加工、渔船、渔网、渔机修造等配套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渔港、科研推广、监督、管理等服务体系。2004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66.76万吨,其中海洋水产品产量50.72万吨,占76%。海洋捕捞产量32.2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5%;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05.7万亩,产量达到18.54万吨,占全省总量的40%。渔业经济总产值121.75亿元,增加值47.3亿元;其中水产品总产值68.23亿元,增加值29.7亿元。经过10年多“海上南通”建设和坚持不懈的渔业结构调整,基本实现了养捕加结构合理、渔区经济快速发展、渔民收入不断增加的目标。“海上南通”战略实施后,南通海洋渔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海洋捕捞趋于稳定

  南通是一个传统上以海洋捕捞为主体的渔业大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海上南通”建设之初,由于近海捕捞力量快速增长,大大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洋捕捞产量减少,效益降低,渔民收入下降。经过连续多年的伏季休渔、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的实施,海洋捕捞力量增长过快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海洋渔业资源初步得到稳定,部分品种有所恢复。海洋捕捞效益明显好转,近年来全市海洋捕捞产量一直稳定在30万吨左右,渔民收入恢复增加,渔区社会稳定。

    2、海水养殖快速发展

   全市紧紧围绕建设沿海高效生态水产养殖带的建设,加大了海水养殖发展的力度。到2004年,全市连陆滩涂和沿岸池塘养殖面积达到105万亩,辐射沙洲养殖面积达到70万亩、浅海养殖面积15万亩。全市从事海水养殖的渔农民6万多人。养殖品种以贝藻为主体,鱼、虾、蟹共同发展。海水养殖成为海洋渔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潜力最大的产业。海水养殖的发展为提高沿海渔农民收入,安排海洋捕捞转产转业渔民再就业、渔农民增收、渔区繁荣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渔业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南通市海洋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如条斑紫菜、文蛤等贝类、河鲀、河蟹苗种等。2004年南通市条斑紫菜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生产一次加工紫菜15亿张,占到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紫菜行业产值超过6亿元。随着紫菜产业的发展,全市建成了3个具有国际水准、按照现代市场概念管理和经营的紫菜拍卖市场,对提高和稳定紫菜的价格和效益、增加渔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对日紫菜贸易壁垒的突破,紫菜产业面临着更加美好的前景。文蛤是南通市传统出口创汇水产品,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产量和出口量也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文蛤产量近7万吨,出口15000多吨,创汇2200多万美元,占全国文蛤出口总量的70%。南通市全国最大的淡水河鲀养殖基地,2004年全市共养殖河鲀500多万尾,产值超过3亿元。南通是全国重点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苗种产地,河蟹苗种生产除了支撑全市15亿元规模的河蟹产业外,还为本省和外省市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苗种。在南通建有省级河蟹原种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原种场。

    4、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巨大

    我市海洋渔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发展水平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这些企业支撑和推动了海洋渔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江苏中洋集团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壮大自身的同时也带动了渔农民致富。启东市国安水产品有限公司依靠3艘直销韩国、日本的渔船,联系了1500艘生产渔船,将生产的梭子蟹直接销到国外,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创汇1200万美元。在自身获得可观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捕捞渔民的效益。还有像海安兰波实业有限公司、南通海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启东市黄海滩涂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对贝藻类等主导产品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成效显著

   南通市水产品质量和安全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渔业标准化建设成果卓著,国家级紫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文蛤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都已经通过验收,另外2个国家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也在顺利进行中。紫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我市起草的省级渔业地方标准超过了40项,占到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二是水产品无公害建设快速推进,全市通过认证的海水无公害基地40个,面积达到36.4万亩。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41个,其中海水产品19个。三是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对加强水产品的质量管理,保障水产品的安全将起到促进作用。

     6、海洋渔业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

    南通市渔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外向型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外资投入渔业的热情较高,全市水产养殖、加工行业外商合资、独资的企业有120多家,利用外资总数接近1亿美元。这些外资企业的建立和运营,推动全市渔业的发展,提升了渔业的层次和发展质量。二是水产品出口创汇增加,2004年全市水产品出口数量达到23000多吨,出口创汇7000多万美元,占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40%左右。主要出口创汇品种包括紫菜、文蛤、鳗鱼等,其中紫菜出口创汇就达到2500多万美元,文蛤也超过了2000万美元。三是远洋渔业继续稳步发展。在稳定非洲远洋渔业项目的同时,远洋渔业队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全市在外远洋渔业渔船达到52艘,在外渔民达到350人,远洋渔业年产量18000吨,产值2200万美元。我市远洋渔业占全省的份额达到80%。另外全市每年还有近千名渔业劳务输出到世界各地。

    7、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以渔港建设为主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总投资近5000万元的吕四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等待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洋口国家一级渔港建设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验收,中心渔港建设已经农业部批准并开工建设。在一个地级市、相距不过100公里的区域有有两个国家级中心渔港全国也不多见。这两个中心渔港的建设将大大提高我市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配套能力,为推进渔区的城镇化建设、把渔港建成集渔船后勤保障、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市场流通、渔业信息交流、渔港餐饮休闲、渔民集中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渔港经济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他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8、科技在海洋渔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市紧紧围绕发展和壮大海洋渔业主导产业,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制约渔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问题。国家级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紫菜养殖加工出口产业链”项目的实施,通过实施紫菜养殖的良种化、推广冷藏网等实用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紫菜烂菜、杂藻等问题,提高了紫菜的品质,为紫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在青蛤、杂色蛤、硬壳蛤等人工育苗和中间培育方面的突破,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市贝类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今年我市成功地突破了从美国引进的漠斑牙鲆人工育苗技术,共繁育漠斑牙鲆鱼苗20多万尾,填补了长期以来我省没有合适的海水鱼养殖品种的空白,为海水设施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鲥鱼、硬壳蛤、坛紫菜等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增强了海洋渔业发展的后劲。

     9、水产品加工上了新的台阶

    2004年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17万吨,产值22.6亿元,增加值8.6亿元。紫菜加工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全市拥有紫菜一次加工机组205台套,二次加工机组35台套。加工产品的质量很高,绝大多数产品都用于出口。紫菜加工机械制造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南通瑞雪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地研制和生产出紫菜一次和二次加工机械,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紫菜加工机械一直依靠进口的历史,并返销日本。水产品加工呈多品种、高档次和高附加值的特性开始显现,速食食品、小包装产品、礼品等是发展的方向和热点。另外,海洋生物医药生产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04年总产值达到近2亿元,主要产品包括甲壳素、第六要素、盖天力等,为今后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0、休闲渔业蓬勃兴起

    休闲渔业是近年来“海上南通”建设中出现的中新的增长点和亮点,同时也丰富了渔业的内涵,提升了渔业的质量。如东的海上迪斯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启东吕四海洋风情区和圆陀角风情区也越来越受到各地游客的欢迎。每年一度的启东海鲜节、如东的紫菜节对吸引国内外客商,对促进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全市的休闲垂钓渔业基地已经达近30个,总投资8000多万元,年营业额近亿元。

(二)滩涂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至2003年底,已围垦沿海滩涂3.53万公顷,实现滩涂社会总值 6亿元。滩涂开发利用现已成为南通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由单一经济向综合经济发展,实现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全面推进;二是堤内开发向堤外开发发展,实现堤内土地与堤外滩涂全面开发结合;三是由传统的开发向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发展,实现滩涂经济新的增长方式转变;四是由简单的原料生产向精深加工增值发展,初步形成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五是由小型分散的农户经营向规模化、外向化、高新化方向发展。

(三)港口交通运输业取得长足发展。

  到2003年南通港拥有有生产性泊位5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1个,年综合通过能力3816万吨。南通港已与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的199个港口通航,已成为连接世界、辐射内地的国家主枢纽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的重要成员。2004年南通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218.2万吨,比上年增长44%,增长幅度在全国26个沿海主要港口中名列前茅。外贸吞吐量964.2万吨,增长96.6%;集装箱吞吐量28.74万标箱,增长16.5%,其中国际航线2.89万标准箱,增长3.8%。为实现“江海联动”的如东洋口港建设10km2的围堤工程已经结束,陆海通道等工程已开始建设。

(四)海洋工业迅速发展

  形成了以中远船务、中远川崎和中远钢结构为龙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船舶修造及其配套企业群体。2003年,全市船舶修造及其配套企业近100家,职工人数近2万人,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2003年完成造船69.8万载重吨,承接订单160.4万载重吨,手持订单204万载重吨,出口交货值14.3亿元。已跻身全国同行业强者地位。

  电力能源发展前景良好。根据我市及周边地区对电力等能源需求预测和国家的能源政策,利用我市临海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丰沛和环境容量大的优势,大力推进如东洋口LNG(液化天然气)工程、风力发电、启东吕四大唐电厂等重大能源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如东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投资主体已经国际特许权招标确定,其中10万KW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吕四港大唐电厂项目建设已经全面启动。

  南通瑞雪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国产全自动紫菜加工机组50台套的生产能力,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依赖进口的历史,并开始向日本出口。海水制冰机械、冷冻机械,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等都有了新的发展,海洋盐业实施了结构性调整,形成了以盐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

(五)滨海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全市加快了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启东园砣角风景区已初具规模、海门蛎牙礁风景区建设开始启动;如东踩文蛤、放风筝特色旅游设施不断完善。2003年接待境外旅游人员8.43万人,旅游创汇7972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8.4%和15.8%。接待国内旅游人员514.97万人,旅游收入40.2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4%和14.4%。

(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至2003年底港口方面:狼山港区三期工程建设的2座10万吨级散货泊位,1座5000吨级和3座3000吨级泊位已完成投资1.66亿元;如东洋口港10万吨级减载锚地试航成功,洋口港区10KM2前期围海工程基本完成;公路方面:苏通大桥、盐通高速、通启高速进展顺利,海防公路已全线通车;沿海高速公路已列入第二轮高速公路规划;铁路方面: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先后建成并投入客货运输;水利方面:如东小洋口闸外迁工程建成;渔港方面:吕四国家中心渔港建设基本完成,等待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洋口中心渔港也已经农业部批准,正在建设之中。

(七)“科技兴海”战略取得新的发展

  全市围绕主导产业、主导产品产业化开发方面存在的技术难点,大力实行科技攻关,通过实施科技项目,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高了行业科技含量。国家级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紫菜养殖加工出口产业链开发”项目,国家级文蛤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先后通过部级验收;文蛤、青蛤、杂色蛤、漠斑牙鲆、半滑舌鳎等人工育苗取得了成功。积极引进适合南通自然条件,市场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为今后渔业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普及活动,利用港洽会等各种机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与指导,提升海洋产业的水平和层次。

二、新一轮“海上南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和省、国家对海洋经济发展要求,新一轮“海上南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南通市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全社会力量,加大对外开放,稳定和提高传统海洋产业,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全面提升海洋经济规模和效益,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坚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结合,海陆并进,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扶持主导产业,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新一轮“海上南通”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海洋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得到稳定和提升,新兴产业和临海工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科学技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带(区)形成,海域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达到海洋产业经济发达、科技进步、法制完善、管理规范、生态环境健康和海洋综合实力强大的海洋经济强市。

  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年增长率在18%左右,沿海地区人均收入达到20000元。主要行业发展目标: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230亿元,海洋电力产值300亿元,海洋旅游业产值300亿元,海洋船舶工业产值100亿元,海洋化工产值30亿元,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20亿元,海洋盐业及化工20亿元。海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入海河流水质达到三类水要求,近海水质大部分达到二类水质。近海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三、新一轮“海上南通”建设的战略布局

(一)海洋渔业

  紧紧围绕实现渔业现代化和建设渔业强市的要求,巩固和提高传统渔业。在养殖、捕捞、加工各个环节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优化渔业经济结构,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增加渔民收入。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加快推进渔村城镇化进程。到2015年海洋渔业总产量70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0万吨,海水养殖产量40万吨。

1、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

  总体建设目标是实施四个“百万工程”,即稳定提高100万亩沿海连陆滩涂养殖、发展100万亩辐射沙洲养殖、发展100万亩浅海增养殖、发展100万平方米设施渔业养殖。以建设沿海渔业经济带为抓手,实现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变,由农业化生产向工业化生产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大力发展水产苗种产业,突破制约海水养殖的瓶颈。稳定河蟹育苗的规模,整顿河蟹苗种产业的生产秩序,提高河蟹苗种和苗种产业的质量,增强我市作为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产地河蟹苗种的市场竞争能力。继续突破和提高贝类人工育苗和中间培育技术,积极开展适合我市自然条件的海水养殖鱼类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引进和推广优质、高效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和新技术。抓好海水养殖主导产品的培育,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在稳定和提高紫菜、文蛤等传统主导产品的同时,加大新型主导产品、产业的培育,力争到2015年培育出5个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超5亿元的产业10个,超亿元的产业20个。着力培育海水养殖新的增长点,加快浅海养殖,特别是贝类底播和网箱养殖的发展,加快设施渔业的发展,增强海水养殖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2、大力稳定海洋捕捞。

  海洋捕捞是南通的传统主导产业,在南通市渔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稳定和繁荣渔区政治、经济,渔民致富都有重要的作用。要抓好吕四渔场的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维持渔业的生产秩序,管好、用好我们家门口的渔场,使这个宝贵的资源能长久地为我市渔民造福。继续抓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把海洋捕捞力量控制在与沿海渔业资源和我市沿海渔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基础上。在压缩渔船数量的同时,加大投入对渔船实施更新改造,提高渔船质量。到2015年将我市海洋捕捞渔船稳定在4000艘左右,海洋捕捞年产量稳定在30万吨。积极稳妥地发展远洋渔业,扩大远洋渔业队伍,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保持南通在全省远洋渔业的领先地位。到2015年,远洋渔船达到80艘,在外劳务人员超1000人。

3、狠抓水产品加工业

  顺应国际水产品加工发展趋势,重点发展低值水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优质水产品深加工提高档次品位;进行合成水产品开发;发展保健水产品,美容水产品生产。研究开发水产品加工的新工艺、新设备。全面推行HACCP计划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使传统产品的风味更佳、更安全、更适合现代人口味,逐步形成从生产、贮运、流通、销售的“冷链”。使HACCP计划贯彻于生产销售全过程,确保水产加工品的质量安全。

  水产品加工业要逐步向方便化、模拟化、保健化、美容化和鲜活分割化方向发展,努力培植龙头企业、创名牌产品。大力发展紫菜二次加工业,提高附加值,研究开发紫菜新食品、新型态、新口味,向深层次发展。加快超市食品、鱼糜制品、休闲食品等的发展,提升水产品加工的层次和附加值。

4、建立现代水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

  规范水产品市场交易行为,维护生产者、流通者的权益,逐步使全市的水产品市场全面执行招投标竞卖形式,形成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结合中心渔港建设,新建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规范、改造吕四国家级水产批发中心市场。

5、加强渔港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完善

  不断完善和提高国家级吕四中心渔港的配套设施,形成供油、供水、供冰、消防、冷藏加工、渔需物质供应、水产品交易市场、各类商业服务等配套齐全的现代新型渔港。重点调整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布局和完善设施,强化市场管理机制的建设、规范交易行为。加快如东洋口中心渔港的规划建设、结合洋口商港和临海工业城等项目的建设,逐步使洋口渔港成为集水产品冷藏、加工、贮运、销售、旅游观光、生活、商业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港口城镇。海门东灶渔港按照国家一级渔港争取列入国家中心渔港的要求进行改、扩建。启东蒿枝港按一级渔港改造,其余的连兴港、茅家港、如东东陵渔港、刘埠渔港、海安的老坝港和通州的新开河渔港等均按二级渔港要求规划及改扩建。

(二)海洋船舶及海洋机械制造业

  以中远川崎、中远船务、中远船舶结构等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100多家中、小型船舶修造企业,打造以修造大型、特大型集装箱船、油轮、滚装船、散货船、特种工程船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为主体、船用配套设备制造较为齐全的全国重要船舶修造基地,并以此带动全市机械、机电、电子仪表、化工、器材、家具、舾装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不断提高船舶工业的综合实力。到2015年,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船舶建造、修理与配套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船舶工业基地,造船能力达到600万吨,远洋船舶修理250~300艘、产值200亿元,着力培养和输出船舶修造劳务人员,努力使南通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船舶修造工业强市。

  大力开发研究和引进吸收海洋食品机械、贝、藻类采收机械、深水网箱及自动投饵机械、船用海水制冰、制淡水机械、工厂化养殖自动控制监测等新型智能化仪器设备。以江苏瑞雪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日网紫菜机械有限公司为核心,扩大全自动紫菜加工机组生产规模,提高日本市场占有率,加强对浙江、福建省坛紫菜自动加工机组和其它海洋仪器设备的开发力度。

(三)海洋交通运输业

  充分发挥和提升南通港在国家主枢纽港中的作用和地位,积极参与组合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国际航运中心,把南通建成上海北翼、长三角区域物流仓储中心、促进海洋交通运输业再上新台阶。加快南通江海港区,特别是外港区(海港)的建设速度,使南通港的十大港区各具特色,功能明确的江海港口群。到2010年达到1.5亿吨,海洋运输产值达到10亿元,到2015年达到2亿吨,海洋运输产值15亿元。

  着力扩大和提高远洋运输能力,在积极与国际大型航运公司挂靠的同时,营造南通远洋运输船队,增加大型远洋运输船舶,使远洋运输船舶拥有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开辟日本、韩国、香港、东南亚及世界其它港口更多的国际和地区的航线。创造条件开辟台湾直通航线。建设有序的航运市场和完备的服务体系,真正发挥国际主枢纽港的综合功能。把南通港口群建成长江中下游和长三角地区大宗物资仓储、中转、集散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沿江、沿海港口体系和与国内外联系通畅的海上运输体系。

(四)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食品

  南通的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开发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具有很大潜力。近几年来,有关企业先后引进或与有关科研院校合作,利用有关贝、虾、蟹、藻等为原料,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研制生产了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海洋药物和功能食品,取得了可喜成就,年产值已近3亿元。为进一步发展海洋医药和功能食品打下了良好基础。由于海洋医药从研制到临床应用,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但社会效益十分巨大,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资金、政策、技术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提升技术层次、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在已开发的盖天力、吸收性愈合海绵、海力克、海洋生物神经导管、佳克脂、第六要素、壳聚糖等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大力推广产、学、研结合,开展地产资源丰富的河豚鱼为原料的毒素提取,以紫菜为原料的藻红蛋白、紫菜多糖、EPA(廿碳五烯酸)等物质提取,以沙蚕为原料的生物杀虫剂提取以及以其它海洋生物为原料的开发应用技术研究试验,以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到2015年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食品总产值达到20亿元。

(五)滨海旅游业

  充分利用南通江海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着力发展江海文化和江海风光融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在不断完善,提高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狼山风景名胜区,以人文景观为特征的濠河风景名胜区和以江海风光为特色的启东园砣角自然风景区的基础上,推出新的特色旅游项目,加快旅游资源开发速度,加强发展国内旅游与协作,积极提高国际旅游,到2015年,建成海洋特色明显,具有观光、娱乐、疗养、文化、体育等综合功能国内国际有较高知名度、省内一流的旅游基地。实现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亿元。

  “十一五”期间以“追江赶海到南通”为主题,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组合,大力开发建设滨海旅游新景点,提供涉海娱乐、休闲与增长海洋知识、海洋科技、海洋文化和国防知识等为一体的服务设施。新增滨海旅游项目主要有:

  以江苏中洋集团为中心,建成海安老坝港特种水产品养殖、紫菜养殖加工、特色农业和观光渔业为特色、配以水产科普、海洋餐饮的旅游区;

  以洋口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和风力电场为依托,建设滨海公园,集渔港、风力发电、海景观光与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旅游区;

  以江苏东港集团为核心(如东县大豫镇)建成度假、休闲、海水浴场、海水游艇、牛车、海水垂钓等为一体的南黄海旅游度假村;

  以海门东灶渔港和蛎牙山为基地,开辟滩涂生态环境、长周期海岸环境变迁等自然科学研究和观光旅游区;

  以吕四国家级中心渔港为核心,发展吕祖文化和渔家风情为主的旅游区。建设吕祖宫或洞宾广场、扩建吕四鹤城公园、修复海神庙、开辟大洋港海洋餐饮一条街;

  以兴隆沙、永隆沙、顾园沙为主体、开辟长江北支生态湿地、生物多样性鹤珍稀与濒危生物保护旅游区;

  以苏通长江大桥为主要景观,建成以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长江文化公园。

(六)滩涂农牧业

  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确定积极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沿海滩涂资源的指导思想,对已匡围滩涂,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积极引进发展盐生作物,注重加工增值,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佳的,坚决退耕还水,退淡还咸,以达到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提高滩涂综合利用水平和科技含量的目的。种植业、养殖业都要坚持按无公害产品的要求组织生产。

  严格控制滩涂围垦,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既要积极支持、配合地方政府利用滩涂和浅海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严格控制围海造地项目。

(七)海洋盐业及盐化工

  继续坚持海洋盐业结构调整,贯彻调减盐业、扩大盐化工、盐渔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充分利用盐田面积广,水系配套齐全的优势,引进开发养殖业、种植业的新品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有选择地发展海洋化工业,充分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开辟原料品种和产品品种。

(八)海水利用业

  随着沿海港口、临海工业、旅游景区及城镇建设和发展,对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将会提出新的要求。沿海地区清洁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为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必须积极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逐步实现海水成为沿海工业和生活设施用水的重要水源。

四、加快建设“海上南通”的战略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经济的对外开放度

  不断增强和提高海洋产品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的竞争能力,是实现市委、市政府“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重要方面。为此,把海洋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开展招商纳贤、引进资本、技术、人才和智力,是提高海洋产业技术含量、调整结构、加大投入和扩大产业规模的重要举措。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更为宽松的人文环境、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对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是制定和实施鼓励政策,建立健全投入机制,通过市场化、公司化、民营化的运作形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海洋资源、岸线资源、港口资源、产业资本和无形资产进行整合,做到投资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活力,努力营造一个多边的、稳定的、透明的公平竞争环境;三是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极好机遇,通过开展大规模招商引资、论坛、博览会等活动形式重点推介南通海洋资源优势、基础设施、港口开发、重大基础产业等项目,促进海洋产业和临海工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加快接轨上海和苏南的联合步伐,充分利用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方面的优势,主动辐射上海、服务上海、配套上海,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分工和技术合作。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转移

  南通海洋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70%,新兴产业仅为30%,而一、二、三产的比重为46:20:34。产业结构的现状,反映出技术和综合实力的差距。为了使海洋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首要的是加强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协调产业关系,充分体现海洋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结合,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南通市海洋产业的现状、基础条件和未来的需要,产业转移的方向是:在传统的海洋渔业中(第一产业)重点向海水增养殖业、水产精、深加工业、远洋渔业和流通业转移,继续压缩近海捕捞业,逐步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延伸和发展;第二产业中重点发展海洋船舶工业,包括港口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海水利用和海洋工程建筑业等;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的结构比逐步达到20﹕50﹕30。

  要研究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以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对重点产业如海水增养殖业、加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给予扶植培育政策;对衰退产业,如近海捕捞、海盐业等给予调整政策,对不同的涉海产业采取不同的政策手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支持和引导,以达到海洋产业数量扩张,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的目的。

(三)加快沿海城镇建设、繁荣沿海经济

  以渔港、商港和产业为依托,切实做好沿海城镇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整合和优化城镇布局,集中培育重点中心镇,使之成为拥有3~5万,已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可达到10~20万人口规模和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片区中心。2015年前重点做好老坝港镇、洋口镇、长沙镇、大豫镇、东灶港镇、吕四港镇等沿海城镇的全面规划设计和建设。沿海城镇建设必须面向海洋经济发展的各类服务业,使城镇真正成为南通市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

  沿海城镇建设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通过发展海洋产业经济,发挥各自的区域特色,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突破口和切入点,形成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第三产业,密切与海洋经济生产企业的联系,促进城乡联动,提高集聚力和辐射力。小城镇在建设中要高起点、高质量、重视环境保护与建设,尤其要重视生产、生活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达到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卫生、交通、通讯、金融、商业服务、娱乐和监督管理等功能配套齐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社区,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吸引更多的创业者。争取通过“十一五”或更长的时间的努力,把南通市沿海城镇建设成经济繁荣、规模较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推动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

(四)加大“科技兴海”和人才支撑力度

  “海上南通”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海上南通”建设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支持。一是要建立以重点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创新机制,在加强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此改造、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二是要积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人才,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重点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和海洋新兴产业;三是要完善海洋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切实做好海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信息服务,鼓励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从事信息服务、知识传播、技能培训,大力组织科技兴海示范工程,建设海洋科技示范园区;四是建设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南通大学、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供销学校和南通旅游职业中学等人才培养基地,有计划地针对各涉海行业和专业招生培养海洋经济管理、海洋渔业、海洋食品加工、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海洋医药、海洋航运、港口机械、船舶工程以及机械、电子、物流、旅游等专业的本、专科人才。与此同时,要从现有高校和企业中挑选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和技术人员到更高层次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国外进行研修深造,以加快人才的培养速度;五是要营造一个让科技人员施展才华,宽松的生活、工作和政治环境、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氛围,增强人才凝聚力,做到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用武之地。

(五)切实加强海洋执法管理,为“海上南通”建设服务

  海洋管理是“海上南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保障。在“海上南通”,全面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突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执法维权三大职能。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实施科学开发;处理好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的关系,协调好渔业、海事、交通等各自职责范围的监督管理;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既要依法管理,又要搞好服务;处理好经营性用海与渔民基本生活用海的关系,尤其要确保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用海的需要。

  要加大对《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法力度。结合南通市实际,制订《南通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南通市浅海滩涂环境保护规定》、《南通市涉海渔业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使全市的海域和海岸带管理全面步入法制化轨道。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在海域权属管理上,由传统用海向依法用海转变;在海洋资源管理上,由重开发轻保护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在海洋环境保护上,由向海洋无限排污向有效控制排污转变。

  要加强市、县(市)级海洋行政管理机构、海洋监察队伍和海洋监测机构的建设,进一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海洋行政管理,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快职能转变,依法行政,主动为企业,为群众服务,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加快海洋监察队伍的建设,配足人员,保证经费,提高手段,按照作风正、职责明、业务精、效能高的要求,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海洋监察执法队伍。要规范执法行为,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做到适用权限时有依据、执法操作时不越权,遇到障碍时不放弃。同时建立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法,不断提高海洋监察执法水平;加快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培养和配备相适应的检测技术人员,提高监测设备的装备水平、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为做好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六)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开发利用海洋,建设“海上南通”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抉择,更是新世纪南通经济的新增长点。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事业,不仅投资规模大,而且涉及行业多、项目多,因此,要特别重视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一是要研究调整投资方向,把政府的有限资金用到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强化海洋监督管理等基础性工作中。如新技术的开发、研究、试验示范、海洋环境调查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新品种引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海洋执法管理手段的装备等;二是研究制订优惠投资政策,建立健全投入机制,调动和鼓励社会各方面财力投入到“海上南通”建设;三是加大对“海上南通”建设的财政支撑,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关系到沿海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项目要予以重点扶持。

(七)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海洋事业的发展

  加快“海上南通”战略实施,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是一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结合的综合型事业,不仅要有高新技术的支撑和资金的高投入,而且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涉海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组织跨部门、跨行业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深入研究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制订具体“海上南通”建设的方案和产业政策,引导各级开展科技兴海活动,并以政府的专项决策颁布实施。

  充分发挥各涉海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和组织管理优势,突出各自的重点,研究制订可操作性强的计划和措施,并列入年度考核指标,做到规划引路,协同作战,上下一致,分步实施,共同推进,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