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南通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4-11 字体:[ ]

  前  言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空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于2009年6月由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于2010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南通处于两大发展战略的叠加区,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奋力领先江苏沿海开发,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江苏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本规划编制的依据主要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南通市海洋功能区划》等。
  

  专栏1: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的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被视为海洋经济的范畴。本规划所指海洋经济是指全市沿海地区的全部经济活动,以及沿江地区与海洋开发和海洋资源利用密切关联的经济活动。

  
  本规划的范围涉及我市沿海海域、海岸线以内的近海陆域和沿江部分区域。涉及的主要产业有:海洋渔业和滩涂农业、临港工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港口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业等。
  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
  (一)海洋资源概况
  南通市滨江临海,海岸线长206km,长江岸线长218km(其中主江岸线166km,洲堤岸线52km)。沿海滩涂广阔,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 沿海滩涂资源
  南通市沿海滩涂广阔,连陆滩涂和辐射沙洲面积23.5万公顷。连陆滩涂主要分布在如东县和启东市,海安、通州、海门也有部分分布。辐射沙洲主要包括腰沙、冷家沙等。省共管海域的蒋家沙等辐射沙洲中很大部分也为我市所利用。我市大部分滩涂属于淤涨性滩涂,滩涂不断向外延伸,每年向外淤涨10~200米不等,滩涂面积每年增加650公顷左右。丰富的滩涂资源既适合发展海水贝类、藻类养殖等现代渔业,也可以实施大规模围涂造地工程,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和沿海重大项目建设的空间保障。
  2. 海洋渔业资源
  南通市沿海有全国著名的吕四渔场,吕四渔场与大沙渔场、海州湾渔场、长江口渔场等毗邻。由于处于黑潮的分支黄海暖流、长江冲淡水和苏北沿岸流的汇合处,吕四等渔场饵料生物丰富,是大小黄鱼、银鲳、梭子蟹、带鱼、海蜇、脊尾白虾等各种经济品种繁殖、摄食、生长、育肥的理想场所。沿海滩涂盛产文蛤、四角蛤、西施舌、泥螺、沙蚕等,长江口地区是富饶的水产种质资源宝库。丰富的渔业资源为现代渔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港口航道资源
  南通市南临长江,东濒黄海,港口岸线资源极其丰富。沿海岸线毗邻苏北辐射沙洲南部的烂沙洋—黄沙洋和小庙洪—大弯洪—三沙洪水道。长江岸线自西向东分属如皋沙群汊道、通洲沙汊道、徐六泾节点、长江口北支。沿海、沿江共规划港口岸线178km,其中沿江共规划顺岸港口岸线102.2km(未开发利用岸线38.1km,主要集中在通海港区和启海港区);沿海规划码头岸线75.8km(不含挖入式港池内码头岸线长度,未开发利用岸线长约71.8km)。
  4. 滨海旅游资源
  南通市滨海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启东园陀角处于东海、黄海和长江三水交汇处,是江苏日出最早的地方;海门东灶港外的牡蛎礁(蛎岈山)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罕见的地质、生物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旅游景观;如东县滩涂踩文蛤、放风筝等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沿海地区绵延百里的风力发电场、沿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化港口、渔港、具有独特风味的南通海鲜等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同时,市区濠河风景区、狼山风景区以及如皋水绘园等著名旅游景点与沿海旅游景点互补,形成了南通独特的风景、旅游体系。
  5. 海洋风能及其他资源
  南通沿海地区是全国风电发展的重点规划区域之一,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为8.64米/秒。现已建成风电场装机容量64.2万千瓦,具有建设“海上三峡”的天然禀赋。如东、启东沿海潮汐平均潮差分别为4.61米和3.04米,潮汐能资源丰富。防护林资源、鸟类等各种生物资源也比较丰富。
  (二)“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南通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江海联动战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由“十五”期末的28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67亿元,年增长率高达40%。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 海洋渔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海洋渔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市渔业总产量78.92吨,比“十五”期末增长2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29.9万吨,海水养殖产量29.8万吨,均位列全省第一。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241.12亿元,比“十五”期末翻了近一番。海洋捕捞转产转业稳步推进,渔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快速推进,全市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渔业面积达到4万多公顷。海水养殖快速发展,养殖面积达到8.7万公顷。水产品加工取得突破,加工产量增加、花色品种增多,档次提升。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洋口、吕四国家中心渔港竣工并投入使用,2010年同时被评为全国文明渔港;国家级河豚、漠斑牙鲆和紫菜良种场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标准化鱼池改造工程全面推进,紫菜、文蛤等主导产业不断做大,中洋集团等一批渔业龙头企业不断做强。休闲观赏渔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市渔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2. 港口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港口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港口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联系进一步增强,运输能力显著提高,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南通全港新增泊位5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9个。至2010年底,全港共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1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3个。沿海航道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洋口港区烂沙洋南水道7万吨级进港航道、北水道10万吨级进港航道均已经建成,吕四港区5万吨级进港航道建成并通航使用。
  3. 海洋物流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港口运输业继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1.5亿吨,集装箱运输46.23万标箱。海运队伍力量增强,全市海洋运输船舶拥有量55艘、71万总吨。随着苏通长江大桥和沿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崇启大桥、海洋铁路等开工建设,南通市沿海地区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提高,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海洋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4. 开发载体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临海工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全市沿海共开工建设了启东滨海园区等11个工业园区。启东、海门、通州、如东等沿海工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沿海开发的载体平台快速形成,具备了更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投资百亿元的LNG接收站、大唐电厂、风力发电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在我市沿海布点,成为未来南通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5.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市船舶和海洋工程机械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数项中国乃至世界船舶行业第一。中远川崎、中远船务、熔盛重工、振华重工等一批重点、骨干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我市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造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之一。2010年全市造船完工量达到808万吨载重吨,海洋工程及特种船舶完工量达到389.4万综合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值1125.1亿元,是“十五”末的5倍多,实现了“十一五”船舶产业“1000万载重吨(综合吨)、1000亿产值”的“双千”目标,成为国内第二大造船基地,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
  6. 旅游业
  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环境、条件不断改善。传统的启东圆陀角观日出、如东海上迪斯科、海门蛎岈山生态游等影响力不断增强,市区狼山风景区、濠河风景区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随着沿海开发的不断深入,围垦、风电项目快速发展,对滨海旅游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802万人,旅游业总收入230.17亿元。
  7. 海洋电力
  “十一五”期间,全市海洋电力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总装机容量达558万千瓦。一是沿海风电项目进展迅速,并由陆上逐步向海上(潮间带和浅海)发展,较好地解决了风电项目与沿海开发的其它项目在空间布局上的矛盾。到2010年底,并网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4.2万千瓦,占全省50%以上。二是大型火电项目竣工投产,大唐吕四港电厂一期工程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已全部建成投产,为南通打造长三角重要的能源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8. 滩涂围垦
  “十一五”期间,全市沿海滩涂围垦开发重点从建国以来长期以农业开发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建设为主。“十一五”期间全市沿海滩涂围垦面积1.95万公顷,其中用于工业建设的1.04万公顷,用于农业为0.91万公顷,为沿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为确保我市连续16年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农渔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加快“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十二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利的政策优势
  江苏沿海开发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南通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提高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作为全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条件。    
  2.较强的经济基础
  “十一五”期间,南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01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17.9亿元,人均GDP达到了44808元,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效果显著。全市港口、船舶制造等方面发展势头强劲,为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与滨海出口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以及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南通市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供了良好平台。
  3.独特的区位优势
  南通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既有大江、又有大海的滨江临海城市。同时,南通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和全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随着苏通长江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洋口、吕四海港通航,南通承接上海和苏南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南通与亚洲、乃至全球海洋经济最发达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形成了互为市场、互为补充的良好发展格局。南通港是全国的十大港口之一,沿海港口建设的推进和沿江港口的不断发展在全市形成了规模和覆盖范围较大的港口群,提升了港口相关产业在全市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保证和促进了全市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4. 丰富的空间资源
  南通市沿海滩涂广阔。根据《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省将围垦滩涂18万公顷,其中南通市将超过8.3万公顷。广阔的滩涂资源既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根据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围垦滩涂既能为海淡水养殖等渔业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同时也是沿海港口、临港工业的依托和支撑,为沿海地区大项目落户提供了可能和保障。沿海地区广阔海域以及潮汐活动等使我市的环境容量较大,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5.配套的基础设施
  随着临海高等级公路、海洋铁路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崇启大桥通车和通洋高速、宁启铁路南通——启东(吕四)和海洋铁路上岛工程的开工建设,以及沿海、沿江地区港口建设加快,南通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将变得越来越好。随着风电、火电等海洋电力的发展,以及洋口港LNG项目的投产使用,我市海洋能源基地的地位更加凸显,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四)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十二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
  南通海洋经济与全国其他沿海兄弟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除了船舶等产业外,海洋经济低、小、散现象较为突出。海洋开发还没有形成鲜明南通特色,尤其是战略性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制约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总体投入仍然明显不足,难以适应沿海开发战略实施、海洋经济强市建设的需要。
  2.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我市海洋科技实力比较薄弱,缺乏高层次的海洋科技人员与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缓慢,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支撑力较小、贡献率较低,发展潜力大和可持续发展力强的新兴海洋产业起步较慢,海洋医药化工等发展滞后。全市没有高水平的海洋科技研究、教育机构和研究人员队伍,海洋经济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3. 海洋环境保护压力与日俱增
  南通沿海整体海洋环境尚可,但是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由长江径流等带来的外来污染源难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海对沿海水域的影响和压力日趋增加。沿海开发和资源保护的良性机制和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同时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的污染源给环境增加了新的压力,给海洋经济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增加了很大困难。
  4.海洋灾害与突发事件频发
  南通市位于黄海、东海交界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夏、秋易受到台风、暴雨和风暴潮等影响,冬季易受到寒潮等影响。由于整体海洋环境变化,还会受到赤潮等灾害的侵扰。随着海洋经济活动的增加,大型运输船只频繁出入沿海地区,船舶泄油等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几率将会增加。我市陆地和近海地震偶有发生,这些都对海洋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经济发展加速推进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相结合,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加强沿海与沿江港口开发建设,突出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海洋渔业和滩涂农业,加快发展临港工业,积极发展港口海运业、滨海旅游业、滨海出口加工业和海洋新兴产业,构筑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具有南通特色的多层次海洋经济新格局,促进海洋经济的腾飞发展,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市。
  (二)基本原则
  1.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
  根据南通海洋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特色,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海洋经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对海洋资源最充分合理的综合开发利用。
  2.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完善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3. 科技兴海、自主创新的原则
  坚持科技兴海,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海洋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海洋开发的整体水平。
  4. 江海联动、优势互补的原则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洋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坚持沿海开发、江海联动,实现江海优势互补,促进全市海洋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5.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把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软硬件建设,提高开放水平,加强经济合作,把相关海洋开发项目尽可能推向市场,多渠道吸引各种资金,加快海洋开发步伐。
  6. 依法治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严格依法治海, 强化海洋与渔业管理,切实处理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海洋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科学技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产业体系齐全、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现代海洋经济强市。
  到201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4650亿元,年递增24%;其中滩涂农业与渔业经济总产值400亿元,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2500亿元,海洋生物医药100亿元,海洋电力能源800亿元,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200亿元,港口和海洋运输业200亿元,旅游业350亿元,海洋工程建设100亿元。
  到2015年,全市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等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部分被损坏的资源和环境得到一定程度修复,沿海海水质量保持在II类以上,工业和生活废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生态海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一)发展重点
  根据沿海开发战略的整体要求,把加快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滩涂资源开发、加强科技兴海以及海洋环保整治等方面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未来五年南通海洋经济的发展重点,增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初步实现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
  (二)主要产业
  1. 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和滩涂农业
  以建设现代渔业强市为目标,狠抓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促进现代渔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沿海高效生态渔业。主要在沿海滩涂、浅海、辐射沙洲和垦区发展紫菜、文蛤、梭子蟹等高效生态养殖。二是大力发展沿江特色水产品养殖。主要在沿江水域和邻近池塘等,以特种水产品和江鲜特色产品为主要养殖对象,发展高效养殖。三是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以吕四国家水产品加工基地、海达国家藻类加工研发分中心等为依托,抓住沿海滩涂大规模围垦的机遇,科学规划、部署水产品加工集中区,提高水产品加工层次,建设国内知名的水产品加工基地。四是大力发展渔港经济。以国家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为依托,科学合理规划渔港临近区域,建设集渔民居住、水产品加工、贸易、物流、餐饮、休闲等于一体的渔业经济集中区。五是稳定发展海洋捕捞,创造条件加快远洋渔业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实现渔业总产量9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350亿元。
  合理发展滩涂农业。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沿海滩涂资源。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双低油菜、专用麦、棉花、耐盐蔬菜、瓜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建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沿海经济作物基地。实施绿色海岸带工程,建立完善的沿海林业生态体系,建立省级示范苗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沿海畜牧业,畜禽规模化养殖达到90%以上。到2015年,滩涂农业总产值50亿元。
  2. 进一步做大做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以中远川崎、中远船务、熔盛重工、振华重工等骨干企业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南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将南通打造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船舶产业重点抓好转型升级,加快研发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和特种工程船等高端船舶,鼓励发展船用动力、通信导航和自动控制设备等高端配套产品,不断拉长船舶配套产业链。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重点抓好超深水海洋工程平台等海洋油气钻采、生产加工及储运等装备和动力定位、钻井包等关键系统,提升总承包能力和专业化分包能力。进一步完善、提高港闸区、开发区、通州区、如皋、启东等地船舶配套工业园建设,促进配套产品本土化,并辐射周边,打入国际市场。以振华重工、四方冷冻、瑞雪海洋科技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发展海洋机械制造业,着重发展港口机械、海洋工程机械、紫菜加工和冷冻机械等海洋渔业机械以及配套产业。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
  3. 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充分利用南通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海洋药物与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与开发,加大海藻、贝类、虾、蟹等海洋生物活性物提取技术的研究,攻克超微粉碎、纳米制药等关键技术,推进稀土甲壳素、藻兰蛋白、海藻多糖、低分子氨基多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氨基葡萄糖硫酸盐系列、N-乙酰氨基葡萄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甲缩醛等药物中间体和保健食品原料的提取、分离和产品开发,研究开发虾青素成为神经元损伤的辅助治疗药物,提高第6要素几丁聚糖胶囊、糖友、骨宝、灵芝孢子虫草菌丝体粉、虫草菌、蜜环菌、蝉花菌、食用菌为保健食品的产业化程度。推动海洋药物及保健品在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抗艾滋病、肿瘤、衰老等方面的产业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达到100亿元。
  4. 海洋电力能源产业
  继续合理利用南通沿海地区土地、水、风能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的优势,建设长三角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秸秆发电等各种自然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力推进江苏南通电厂“上大压小”一、二期工程、如东LNG电厂、大唐电厂二期工程等重大电力项目。继续大力推进海洋风电项目,特别是浅海地区风电开发。扶持太阳能、风能企业发展。加快建设洋口港LNG接收站二期等项目,把南通建设成沿海地区的重要石油中转和储运基地。到2015年全市发电能力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行业产值800亿元。
  5. 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
  在加快开发洋口港、吕四港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进口液化天然气、石油原料,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新产品开发,发展以碳化学为起点、与乙烯和芳烃相配套的大型基础化工;充分发挥化工生产配套能力强的优势,继续发展和做强精细化工生产基地,重点突破超高效低毒新农药、合成和高分子材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三大领域,提升发展醋酸、醋纤、甲醛、吡啶、精细石墨、光气和萘、中成药、新型医药制剂八大系列优势产品群;积极发展后道延伸的精细化工以及新型医药,拉长化工产业链。到2015年,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6. 进一步加快发展港口、海洋物流业
  “十二五”南通港口发展总体目标是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化江海港口群,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组合强港,使南通成为区域性综合运输体系枢纽核心。“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泊位140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7座),新增货物吞吐量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100万TEU)。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沿海、沿江各类码头泊位250座(其中万吨级以上120座),货物吞吐量达2.5亿吨(其中集装箱150万TEU)。沿海港口依托电力、石化、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加快深水大港建设进程,提升深水航道通航等级。启动通州湾开发,做大沿海港口,全面实现南通港由“江河时代”向“江海时代”的历史性跨越。沿海新增泊位31个,港口吞吐量达5000万吨。沿江港口建设将抢抓长江12.5米航道上延契机,提高码头靠泊等级和服务能力,建设综合性现代物流基地,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优化提升沿江港口功能和总体发展水平。沿江新增泊位109个,港口吞吐量达2.0亿吨。到2015年,全市港口和海洋运输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7. 滨海旅游业
  充分利用南通江海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挖掘和打造新的滨海旅游景点和路线,着力发展江海文化和江海风光融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把南通建成上海北翼和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旅游胜地,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50亿元以上。
  (三)区域布局
  “十二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将根据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原则进行。主要根据岸线、空间和产业发展的实际综合布局,促进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集群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高效渔业主要部署在海岸带和辐射沙洲区域,大力发展池塘、滩涂和设施养殖,同时突破浅海区域的开发利用。滩涂种植业和养殖主要布局在沿海垦区内。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主要布局:以现有沿江企业为重点,并逐步向沿海地区延伸,建成西起如皋市长青沙,东至启东市长江出海口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带,高端发展两大“海洋工程装备科技产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规模发展六大“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基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崇川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南通船舶配套工业集中区、通州船舶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启东船舶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和如皋船舶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基地)。以滨海工业园区为重点,前端布局新兴海工项目,开辟海工产业发展的热土。海洋机械制造业布局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洋口港临港工业区、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和滨海工业集中区等。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布局于沿海工业园区内。
  海洋电力能源产业中火电项目建设主要是通过现有电厂扩建和技术改造来实现,风电项目主要布局在浅海和辐射沙洲海域。
  石油化工主要布局于洋口港区和吕四港区;精细化工基地布局于如皋港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东洋口化工园区。
  旅游接待组织中心和游览中心,两带即沿海旅游带和沿江旅游带。
  

  专栏2:通州湾开发
  通州湾区域主要包括腰沙、冷家沙海域及其对应的部分陆域,该区域具有良好的深水航道和丰富滩涂土地后备资源,是南通“十二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通州湾区域以打造“苏东门户、产业航母、海上新城”为发展目标,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打造南通经济新的增长极。“十二五”期间,通州湾区域开发的重点主要是全面深化以建港条件研究和区域发展相关规划研究为主的各项基础性研究,启动实施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力争在2020年左右打造成为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最活跃地区。

  
  四、海洋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
  (一)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1. 加强资源保护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利用和保护滩涂、岸线等各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沿海海域和长江水域渔业资源保护,进一步严格实施国家有关伏季休渔和长江春季禁渔的规定,落实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和“双控”政策,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探索人工鱼礁生态工程建设,恢复渔业资源和环境。
  2. 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
  着力推进蛎岈山保护区建设,完善和落实各项保护措施,防止蛎岈山保护区由于受到围垦等海洋工程和项目影响而遭到破坏。大力推进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海洋和长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落实好各项保护措施,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科学布局海水养殖业
  继续坚持环境友好型的以贝藻养殖为主体的海水养殖发展模式,着力发展碳汇渔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通过贝藻合理养殖,化解近海海域富营养化问题,减轻近海海域赤潮发生和危害。深入开展养殖容量研究,合理调整养殖布局,控制紫菜、文蛤等养殖密度与规模,并适时建立轮养、轮休制度,防止大规模养殖病害和爆发性死亡的发生。建立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加强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使养殖走上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环保以近岸海域和辐射沙洲为重点,认真贯彻和落实《海洋环境保护法》、《南通市海洋功能区划》等法律、法规文件规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海岸海洋工程污染物、船舶污染物等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防止海水养殖、滨海旅游等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抓好废水排海企业达标排放,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海域环境整治和综合协调,大力推进近海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综合管理,实施海洋环境修复工程。加强渔船和商船以及海上构建物的废弃物管理,建立船用蓄电池和干电池的回收管理制度,防止重金属污染。完善海陆联动机制,在化工园区、大型排海工程等重点地段增设监测网点,不断完善监测网络。建立海洋环境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制度,及时准确地发布赤潮、台风、风暴潮、溢油等灾害性海洋事件预警预报,建立重大海洋污染及灾害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环境法治,建立渔业水域征用、严重污染损失的经济补偿机制,逐步建立海洋资源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认真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环保措施,避免新污染源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建立海洋环境评价体系和环境质量信息系统,增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体能力建设,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岸线、滩涂开发保护
  1. 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制定海域使用保护规划,做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科学合理地利用岸线资源。深水岸线优先保证港口和临港工业建设需要;具有景观特色的岸线优先用于发展滨海旅游业;同时给海水养殖等渔业发展留下必要空间,为沿海渔民保留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协调港口、航运、渔业、围垦、临港工业等开发活动,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2. 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根据省、市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滩涂围垦规划和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实现滩涂资源可持续利用。妥善处理防汛、泄洪、港口、海洋运输、水产养殖等诸方面的关系,做到与沿海区域经济布局和相关规划相协调。在开发滩涂的同时,重视和做好沿海湿地资源和野生生物物种的保护。
  (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海洋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建立观测、监测体系,完善海洋监测预报信息的发布、接受等网络,防止台风、寒潮、浓雾、风暴潮等给海洋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加强海堤建设,增强抵御风暴潮的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预警、预报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开展赤潮监测、预报,预防赤潮灾害发生,减少赤潮造成的经济损失。完善海上应急和搜救队伍建设,提高搜救队伍的装备水平,完善通讯网络建设,把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增强海洋意识,树立科学海洋发展观
  围绕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思想四大转变:从陆域国土空间转变为海陆一体的空间思想;从追求陆域经济效益、大陆经济思想转变为多层次、海陆资源综合开发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发展经济和生态建设并举思想;从单纯发展海洋经济转变为发展海洋经济和弘扬海洋文化并举思想。统筹协调,推动海洋经济强市建设。
  (二)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覆盖一、二、三产业,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涉海行政部门众多,为了使各涉海产业协调发展,在编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高综合调控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健全沿海县(市)、区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切实履行海洋综合管理职能。统筹协调和引导全市海洋开发活动,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中重大决策的执行、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重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以保证海洋经济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大体制创新力度,大力推行镇区合一的新体制,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氛围。
  (三)加大海洋经济投入,构建发展的支撑体系
  全面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拓宽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新格局。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增加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公益事业、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投入。大力支持、积极鼓励社会和个人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海洋产业,使海洋经济的开发主体和开发项目多元化。
  (四)实施“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兴海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必须加大科技兴海的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加大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创新投资,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规模和国际竞争力。鼓励海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海洋开发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级海洋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海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鼓励科技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速技术要素市场化进程,培育、扶持、规范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加快落实海洋教育和科研机构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海洋科技人员的培养,引进高层次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
  (五)强化海洋管理,切实保护海洋资源环境
  严格执行《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依法审批和监督各类海洋开发活动。加快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科学指导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实施污水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等措施,减轻海洋污染。严格执行涉海项目的海洋环境评价制度,加强滩涂围涂科学论证和审批。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海上执法管理,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理顺各涉海部门关系,依法治海,使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走向法制化和科学化。
  附件:1.南通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2.南通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表
  3.南通市海洋功能区划图
  4.南通市“十二五”沿海滩涂围垦及开发利用规划图
  

 

附件1:

  
  南通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产    业

  年产值

  (亿元)

  海洋渔业与滩涂农业

  400

  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2500

  海洋电力、能源产业

  800

  滨海旅游业

  350

  海洋工程建设

  100

  海洋生物医药

  100

  海洋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

  200

  港口运输和服务业

  200

  合计

  4650

  
  
 
  附件2:

  
  南通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

  性质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计划
总投资

  (亿元)

  1

  沿海平原水库工程

  新建

  如东水库

  10

  2

  城市和沿海防洪工程

  新建

  巩固海堤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的防潮标准

  13

  3

  临海引江供水线工程

  新建

  新建九圩港泵站、打通江海河与新港干河等

  10

  4

  沪陕高速公路崇启长江大桥北接线

  新建

  21公里高速公路

  36

  5

  南通至洋口港区高速公路一期

  新建

  37公里高速公路

  21

  6

  海安至启东高速公路

  新建

  128公里高速公路

  80

  7

  沿海地区干线新建、改扩建工程

  新改建

  新建、改扩建一级公路1873公里,二级公路121公里

  107

  8

  南通港沿江沿海码头、航道

  续建

  31个泊位,总通过能力0.4亿吨

  80

  9

  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

  新建

  93公里国铁,总投资48亿元

  48

  10

  沪通铁路

  新建

  124公里国铁(南通段30公里),总投资292亿元

  85

  11

  龙源如东潮间带风电场C2、C4

  新建

  18万千瓦

  36

  12

  国信如东海上风电场C5

  新建

  20万千瓦

  40

  13

  中水电如东海上风电场C1

  新建

  10万千瓦

  20

  14

  中广核如东海上风电H9

  新建

  15万千瓦

  30

  15

  华能如东海上风电场H7、H8

  新建

  40万千瓦

  80

  16

  中石油如东LNG项目二期

  新建

  新增接收能力300万吨/年,储罐及配套设施

  15

  17

  天然气主干管道

  新建

  南通-盐城-连云港

  60

  18

  南通电厂“上大压小”

  扩建

  2×100万千瓦

  70

  19

  东亚电力如东燃气电厂

  新建

  2×39万千瓦

  30

  20

  通州道达港口机械与海洋工程

  新建

  半潜驳、自升式平台和大型港口机械

  75

  21

  启东宏华海洋石油装备制造项目

  续建

  海洋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设计制造,钻采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40

  22

  如东赛得利特种溶解浆和差别化化学纤维一体化

  新建

  建设年生产40万吨高甲纤特种溶解浆和年产20万吨差别化化学纤维的生产线

  120

  23

  启东中化集团新材料项目

  新建

  年产已二酸15万吨、环氧丙烷20万吨、K树脂2.5万吨、苯酚丙酮20万吨

  72

  24

  南通蓝星集团化工新材料二期工程

  新建

  3.5万吨/年多品种环氧树脂项目,6万吨/年PBT树脂项目,6万吨/年环氧氯丙烷项目,2.5万吨/年双酚A搬迁项目,10万吨/年环氧树脂项目

  40

  25

  南通国宇丙烯及系列产品项目

  新建

  丙烯项目建设2条年产70万吨的丙烯、年产30万吨的丙烯酸脂以及年产30万吨的丙烯腈项目

  60

  26

  沿海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工程

  新建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工程、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每年新增高标准农田50万亩;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每年新增水稻、小麦、玉米万亩示范片50个左右,推进整县整乡整建制创建,全力推进粮食高产技术的普及化;实施水稻“三改”工程:重点实施“旱改水田间工程”、“直播稻改机插秧”工程

  3

  27

  沿海高效设施农业提升工程

  新建

  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设施蔬菜基地,提高设施园艺装备水平,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养殖:达到江苏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或农业部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要求,实现饲养标准化

  3

  28

  海水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

  改造

  对全市沿海15万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的池塘进行清淤、护坡,完善道路、水电、看护房等配套,提高生产能力

  8

  29

  渔港建设工程

  新建

  新建1个国家级中心渔港,5个一级渔港,完善油、水、冰以及水产品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渔港的综合能力

  10

  30

  工厂化养殖基地建设

  新建

  建设100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温室,进行名贵特种水产苗种繁育、养殖

  10

  31

  沿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工程

  新建

  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2个左右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并建设一批专业性农业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沿海三市到2015年,共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0个左右

  3

  32

  海安老坝港海洋食品产业基地项目

  续建

  建设紫菜加工及研发产业园、河豚鱼养殖及研发示范基地、珍稀鱼类繁育保护中心、黑籽鳗养殖示范基地等

  15

  33

  启东农业生态综合用地围垦工程

  新建

  总匡围面积1.4万亩,主要功能定位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渔业养殖(部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10

  34

  海门东灶港东区围垦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10平方公里滩涂围垦和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

  10

  35

  通州区横港沙开发建设

  续建

  新筑围堤29.8千米,围垦可利用土地约25平方千米,新增中深水岸线约20千米

  30

  36

  腰沙˙冷家沙区域围垦一期工程

  新建

  一期围垦面积约88平方公里,中部能形成若干2~5万吨级码头泊位,头部能形成若干5~10万吨级泊位

  35

  37

  吕四港区通州作业区、吕四作业区围垦工程

  新建

  通州作业区4万亩围垦吹填、20公里围堤、重力式码头建设等;吕四作业区匡围面积3万亩

  30

  38

  中国江海产业经济园用地围垦工程

  新建

  区匡围面积5万亩,新建海堤21.7公里;主要功能定位为绿色城镇综合开发区,规划发展江海产业经济园

  20

  39

  洋口港临港滩涂围垦及土地整治示范项目

  续建

  围垦滩涂10万多亩,其中完成复垦1.67万亩为耕地

  15

  40

  南通通州滨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新建

  融资平台、基础投资、港口建设等

  30

  41

  江苏省启东经济开发区升级调整工程

  续建

  大力培育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科技孵化三大基地,着力发展设电子信息、新型能源、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支持升级国家级开发区

  150

  42

  海门经济开发区升级调整工程

  续建

  支持升级国家级开发区

  20

  43

  苏通科技产业园建设工程

  续建

  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建设一个拥有装备制造工业园、综合工业园、研发科技园、仓储物流园、高新技术园、商务园等功能园区, 主要发展船舶修造与配套、重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250

  44

  中国江海产业经济园建设工程

  新建

  园区将主要培育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高新、高端和高科技的产业聚集发展,构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70

  45

  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升级建设工程

  续建

  实施港口、产业、城镇三位一体联动开发,建设吕四深水大港,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强产业园区和特色城镇建设,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电动工具、石化新材料、电力能源、港口物流以及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产业

  200

  4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建设工程

  新建

  建设临海试验基地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综合观测岸基平台东海基地,建设1000亩海洋技术集成与转化示范基地

  10

  47

  江苏省(中远船务)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建设工程

  新建

  建立海工中心、焊接理化中心等6大研发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研发团队,进行20项以上大型课题研究,完成3座以上的典型海工装备的设计研发任务,申请专利30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

  2

  48

  沿海地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续建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增强沿海地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平台向企业集中,人才向企业集聚,政策向企业集成,支持沿海企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400家以上

  7

  49

  江苏省海洋产业研究院建设工程

  新建

  建立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的科研、推广与转化基地,同时创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以上

  2 

 

  
  附件3:

  
  南通市海洋功能区划图

  

  
  附件4:

  
  南通市“十二五”沿海滩涂围垦及
  开发利用规划图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3月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