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南通市“十一五”渔业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3-26 字体:[ ]

  渔业是南通市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实现“两个率先”,促进渔农民增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始步入海洋世纪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南通市委“关于制定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制定“南通市‘十一五’渔业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一、   南通渔业“十五”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南通市渔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渔民收入不断提高,渔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一)  南通市“十五”渔业发展的特点

  “十五”期间全市渔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渔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由2000年的58.6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68.5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3.2%。其中海洋捕捞产量由2000年的34.9万吨减少到2005年的32万吨,实现了国家提出的海洋捕捞零增长的目标。全市海水养殖面积由2000年的91万亩增加到107万亩,增长了18%,海水养殖产量由11.1万吨增长到20.2万吨,平均年增长率15%。内陆养殖面积由55.74万亩增加到60万亩,内陆渔业产量由12.6万吨,增长到16.5万吨。水产品总产值由2000年的52亿元增长到73亿元,增加值由22亿元增加到32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和8.4%。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全市渔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成果,初步实现由以海洋捕捞为主体向养殖、捕捞平衡发展,加工、服务业综合提高的渔业大市迈进。捕捞产量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65%下降到“十五”期末的51%,其中海洋捕捞的比重由59.5%下降到46.7%。海水养殖产量由18.8%上升到30%。

   三是产业特色进一步凸现。“十五”期间全市渔业经济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除了海洋捕捞依然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外,逐步形成了具有南通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如占全国三分之二的条斑紫菜养殖、加工业,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二的文蛤养殖业,年产值近15亿元的中华绒螯蟹苗种繁育和养殖业,规模最大的长江河豚养殖业,具有较高水平和优势的观赏鱼养殖和休闲渔业等。特色产业的形成,使全市渔业总体水平和效益得到了提升,渔农民收入提高。

   四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渔业发展的贡献率加大。“十五”期间是全市渔业科技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制约渔业发展的因素,特别是与全市渔业主导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难题相继被攻克。例如,条斑紫菜跨越计划和国家级条斑紫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紫菜冷藏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紫菜产业化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国家级文蛤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实施和文蛤、青蛤、杂色蛤以及半滑舌鳎、漠斑牙鲆等品种人工育苗的成功,突破了制约海水养殖发展的瓶颈,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虾蟹混养、鳜鱼套养、稻田生态养殖等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渔农民收入。

   五是渔业贡献率进一步上升。渔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要措施在“十五”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现,在农业经济整体快速发展,渔业发展受到空间和环境等多重制约的情况下,渔业经济在大农业中的份额仍然保持在25%左右,比“九五”期末略有上升。渔业为全市农民增收的贡献一直保持8%左右的增幅,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六是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渔业标准化建设成果卓著,国家级紫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文蛤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验收,另外2个国家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也在顺利进行中。紫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我市起草的省级渔业地方标准超过了40项,占到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水产品无公害建设快速推进,全市通过认证的海水无公害基地40个,面积达到73万亩。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53个。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建设水平和能力在全省领先对加强水产品的质量管理,保障水产品的安全将起到促进作用。

   七是渔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龙头企业培育取得巨大的成果,共有3个企业被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企业列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渔业行业协会和商会以及中介组织发展加快,促进产业发展和渔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步显现。主导产业培育进一步加快,传统的紫菜和文蛤等产业得到稳定,同时观赏休闲渔业、设施渔业等新兴主导产业加速发展。

   八是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五”期间我市渔港建设成绩斐然。在先后完成国家一级群众渔业渔港建设并通过验收以后,吕四国家中心渔港已经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即将进行验收;洋口中心渔港建设也在顺利推进之中,东灶港申报国家中心渔港已经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苗种场建设、水产品加工设施建设、养殖基地配套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十五”期间全市每年渔业基本建设的投入都在3亿元以上。

  九是外向型渔业发展势头迅猛。外资投入渔业的热情较高,全市水产养殖、加工行业外商合资、独资的企业有120多家,利用外资总数接近1亿美元。这些外资企业的建立和运营,提升了渔业的层次和发展质量。水产品出口创汇增加,2005年全市水产品出口数量达到25000多吨,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主要出口创汇品种包括紫菜、文蛤、鳗鱼等,其中紫菜出口创汇就达到2500多万美元,文蛤也超过了2000万美元。远洋渔业稳步发展。队伍得到逐步壮大,全市在外远洋渔业渔船52艘,在外渔民达到350人,远洋渔业年产量18000吨,产值2200万美元,占全省80%以上。

   十是渔业执法和资源环境保护取得了重大成果。全市狠抓了渔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了执法水平和质量。认真抓好了以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春季禁渔为主体的渔业资源保护,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趋势初步得到了遏制。通过实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和压缩帆张网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渔业资源。通过加强对渔业环境的保护和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有效地保护了渔业生态环境和渔农民的利益。

  (二)南通市渔业“十五”的存在问题。

     尽管“十五”期间全市渔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渔业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产比重仍然过大,水产品加工和渔业服务业依然是制约渔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内部结构调整困难重重,缺少调整的明确目标以及资金和技术支持。

   二是渔业发展支撑体系不够健全。渔业科技队伍在部分地区,特别是乡镇弱化,渔业执法体系、渔港及安全生产体系、优质水产品原良种体系、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渔业环保和监测体系、渔业防灾减灾体系、渔业信息化体系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是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根本好转,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的环境恶化,威胁着渔业的发展和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实施,以及城市化进程,渔业空间受到了很大打压。

   四是渔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有待加强。渔业的组织形式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产品档次较低,品种单一,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新品种盈利周期不断缩短,加大了渔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二、南通市渔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南通市“十一五”渔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 “两个率先”战略,按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渔业强市的奋斗目标,继续实施“海上南通”发展战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效益优先,抓住机遇,促进渔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目的。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市实施水产品总产量85万吨,年增长率4.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0万吨,海水养殖产量40万吨,内陆水产品产量1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350亿元,增加值170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22%和25%。其中一产产值120亿元,增加值60亿元。渔业二、三产业产值230亿元,增加值110亿元。水产品加工30万吨,加工产值120亿元。“十一五”渔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一是进一步壮大渔业经济规模。全市海洋捕捞渔船稳定在4000艘左右,海洋捕捞产量稳定在30万吨,使海洋捕捞规模与全市渔业资源状况和渔业发展水平相适应。海水养殖发展到300万亩,其中连陆滩涂100万亩,辐射沙洲100万亩,浅海增养殖100亩,同时发展100万平方米设施渔业养殖,100万平方米观赏鱼养殖。

   二是进一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在稳定海洋捕捞的同时,继续加快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淡水特种水产品养殖。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模式,大力提高水产品加工发展水平,增加品种、式样,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养殖产量在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目前的50%左右提高到60%以上。

   三是进一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继续大力实施水产品无公害行动计划,通过认证的水产品无公害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00个,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个。主要加工和养殖企业通过ISO、HACCP以及相应的质量体系认证。逐步实现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和IC卡制等。

   四是进一步凸现渔业主导产品优势。在稳定和发展现有主导产品的同时,加快培育新的主导产品。在全市形成产值20亿元以上的产业2个, 10亿元以上的产业5个, 5亿元以上的产业10个。

   五是进一步强化渔业科技支撑力度。稳定渔业科技队伍,完善渔业科技服务网络,狠抓能力建设,提高为渔服务的手段和水平,为全市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提供优质服务。引进和推广高效新品种和高产高效的生产模式,组织对制约全市渔业发展的难题和瓶颈问题进行攻关,提高科学技术对渔业发展的贡献率。

   六是进一步提升渔业外向化程度。全市水产品出口量达到4万吨,出口创汇提高到2亿美元。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在吸引外资、建设水产品来料加工基地方面取得突破。稳定发展远洋渔业,使全市远洋渔业规模达到80艘,远洋渔业年产量3万吨,产值4000万美元。

   七是进一步增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和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保护渔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全市内陆养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保持在3类或以上,海水养殖的水环境质量保持在2级或以上。

   八是进一步增加渔民收入。充分发挥渔业的比较效益优势,强化渔业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作用,增加渔民收入。渔业为全市农业人口人均增收的年增长率在8%以上,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

   九是进一步加强渔业法制建设。完善渔业管理制度,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的能力和手段,切实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为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服务。

   三、 “十一五”渔业经济发展方向

   (一)渔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重点突破是实现渔业经济发展“十一五”奋斗目标的重要措施和保证。“十一五”期间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海洋捕捞。海洋捕捞依然是全市渔业的基础和支柱。在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同时,稳定海洋捕捞队伍,加快渔船更新的步伐,提高捕捞的能力和效益,提高安全生产的水平。搞好作业调整,优化海洋捕捞的内部结构,推广和普及一些生产效率较高、对渔业资源破坏程度较低的作业形式,适应渔业资源变化和加入中日中韩渔业协定以后的新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海洋捕捞组织化程度,提高海洋捕捞的效率和效益。

   二是继续加快发展海水养殖。在加快养殖规模发展的同时,提高海水养殖的质量,优化海水养殖的结构。在空间上稳定沿海滩涂养殖,大力拓展辐射沙洲和浅海养殖,加快发展陆上设施养殖。在养殖品种上,根据我市资源和环境的特点,发展重点依然是以文蛤等为主体的贝类和以条斑紫菜为主体的藻类,同时加快虾蟹发展,突破海水鱼类养殖。在养殖模式上加大精养比例,重点发展生态高效养殖,加快发展现代设施渔业和浅海底播等,进行适应南通环境的海水网箱养殖的探索。

   三是提高淡水特种水产养殖业。进一步提高名特优产品在淡水养殖中的比重,提高淡水养殖的效益和养殖渔民的收入。根据南通淡水渔业的特点,重点发展具有明显长江特色的特种水产养殖,以及南通市优势的河蟹苗种培育产业上。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综合高效套养和混养技术,提高养殖效益和收入。

  四是重点突破水产品加工业。进一步扩大水产品加工的规模,通过加工促进海洋捕捞的稳定和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在保持和发展条斑紫菜加工的优势,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加工业发展,把行业优势发展壮大为产业优势。积极引导水产品加工朝着五化发展,即:方便化 、模拟化 、保健化、美容化 、活分割化 。向精深加工迈进,提高水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加工型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加工使渔业上规模,上效益。

  五是加快发展外向型渔业。利用南通的渔业区域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大渔业吸引外资的力度,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技术、管理、市场,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加快建设出口水产品基地,增加出口创汇品种,特别是提高加工产品出口比重,提高附加值。稳步发展远洋渔业,在稳定现有远洋渔业基地的同时,努力开拓和发展印尼、东南亚基地,同时探索大洋性远洋渔业发展的可行性。

  六是加速发展休闲渔业。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休闲观赏渔业年产值10亿元以上。其中观赏鱼养殖面积发展到100万平方米左右,在发挥我市观赏鱼、特别是金鱼品种优势的同时,引进优质品种,提高产品品味。着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提高产业效益。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行业竞争能力。休闲渔业争取发展到100个点左右,采取错位经营、特色经营等措施。特别是要结合中心渔港建设、江鲜特色水产发展、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发展休闲渔业。

   (二)区域布局

   “十一五”期间南通市渔业经济发展区域布局主要通过建设“三带、二区、一圈”来实现,根据区域条件和特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渔业发展效率和水平。具体内容是:沿海特色渔业产业带、沿江特色渔业产业带、沿路特色渔业产业带,吕四国家中心渔港特色渔业经济区,洋口国家中心渔港特色渔业经济区以及环城观赏休闲渔业经济圈。每个区域都有一定的辐射和带动范围,推动和促进全市渔业经济全面提升和发展。

   沿海特色渔业产业带:这是所有区域中范围最广、潜力最大的区域,集中了主要的海水养殖和苗种繁育等产业,涉及到除如皋和城区以外的所有行政区域。这个产业带发展的重点是海水养殖业,包括滩涂养殖、浅海开发利用、水产品加工、水产苗种繁育等主要产业。按照行业、区域和属性的不同设立8-10个核心示范区,带动整个产业带的发展。

   沿江特色渔业产业带:该产业带涉及到如皋、通州、海门、启东以及港闸、崇川和开发区。主要以长江特色水产养殖为主,建立江鲜养殖基地,发展长江四鲜养殖、长江特色地方产品开发等,发展目标为高效渔业,同时注重渔业文化发展。

   沿路特色渔业产业带:该产业带以高等级公路、铁路等建设形成的池塘为主,建设规模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同时辐射和影响淡水精养池塘和稻田生态养殖等。该产业带是淡水特种水产品养殖的主体,渔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吕四国家中心渔港渔业经济区。以吕四中心渔港为核心,以启东市吕四港镇为依托,以吕四水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建设一个主要围绕海洋捕捞,集渔船停泊、卸货、补给、渔船修造、水产品加工、批发、流通、珍稀水产苗种繁育、餐饮、休闲、渔民集中居住等一体、功能齐全的渔业经济集中区。

   洋口中心渔港渔业经济区。,其功能与吕四渔港渔业经济区基本相同。其服务对象兼顾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依托如东县洋口镇以及洋口港和洋口临海工业区。

  环城观赏、休闲渔业经济圈。以南通和如皋城郊等地区为核心,发展观赏鱼养殖。把市区长桥港养殖场和如皋金鱼大世界建设成集观赏鱼研究、品种开发、技术推广培训、集散和出口的基地。结合江鲜特色水产发展、中心渔港建设、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建设等来发展休闲渔业,特别是要将休闲观赏渔业发展与现代生态渔(农)业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休闲观赏渔业的层次、品味和效益。

   (三)渔业经济板块:

   “十一五”期间,全市渔业发展将围绕主导产业和品种,发展渔业经济板块。主要分布如下:

  1、紫菜养殖和加工板块。主要区域在如东、海安和启东。养殖面积发展到15万亩,行业产值超过30亿元,行业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包括育苗、养殖、一次加工、二次加工、再次加工等。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重视培育国内消费群体,提高行业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生存和竞争能力。重点培育企业包括南通海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海安兰波实业有限公司、南通海兴水产品有限公司等。

  2、河蟹板块。该板块在全市均有分布。发展的重点是稳定河蟹苗种生产的规模,全市工厂化育苗水体稳定在10万立方米左右,土池生态育苗面积稳定在3万亩,大眼幼体产量稳定在120吨,提高育苗的产出,以国家级河蟹原种场建设申报为抓手,提高河蟹苗种的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带苗异地养殖,板块总体产值目标在20亿元。

  3、文蛤养殖和加工出口板块。主要发展区域在如东和启东。包括大规格苗种培育、虾蟹贝综合生态混养、滩涂文蛤围养、浅海底播、文蛤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目标为年产量超过10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重点培育企业:启东市连心港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启东市连心港水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黄海滩涂公司、如东东港集团、南通兴旺水产品有限公司、南通协和水产品有限公司、南通昌华水产品有限公司等。

  4、虾蟹贝综合生态养殖板块。主要分布在启东、海门、通州、如东。板块发展规模为10万亩,产值10亿元。主要养殖品种为梭子蟹和脊尾白虾以及文蛤等贝类。其中盐业系统退盐改渔占较大比例。板块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突破产量瓶颈,提高效益。主要培育企业为相关盐场。

  5、鳗鱼养殖、加工板块。主要分布地区海安、如东、如皋。利用我市鳗鱼苗的资源优势和鳗鱼养殖经验,进行鳗种培育和异地养成、加工。产业规模,土池养殖面积2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20亿元。主要培育企业:如皋远宏水产品有限公司、海安海兴水产品有限公司、海安三港水产品有限公司等。

  6、设施渔业板块。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如东、启东等地。在100万平方米的总体规模中,海水鱼设施养殖面积40万平方米,以漠斑牙鲆、半滑舌鳎人工育苗成功为契机,发展具有南通区域特色的海水鱼以及虾类等设施养殖,产业规模为年产值10亿元以上。

  7、淤泥质贝类板块。主要分布在通州和海门两市,主要养殖品种为青蛤和缢蛏。产业规模为产量5万吨,产值5亿元。发展重点是优化养殖模式,建立高水准加工企业,畅通流通渠道,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效益。

  8、特种珍稀贝类板块。主要分布于启东和如东,主要品种包括西施舌,大竹蛏、紫血蛤、硬壳蛤、杂色蛤等。产业规模4万吨,产值5亿元。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在进行资源增殖放流的同时,继续抓好苗种的人工繁育和养成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形成规模效益。主要培育企业有启东黄海滩涂有限公司、启东富洋公司、如东新港养殖场等。

   9、河豚板块。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中洋集团为核心,包括如东、启东等区域。主要养殖品种为暗纹东方鲀,同时发展部分红鳍东方鲀和菊黄东方鲀。以南通长江河鲀(养殖)申报原产地保护为契机,提高产业质量和竞争能力,稳定生产规模,发展综合利用,提高养殖效益。行业发展目标为年产河豚800万尾,行业产值5亿元。

    10、江鲜板块。主要分布如皋、通州以及海门等地。产业的内容包括江鲜养殖和餐饮等。发展目标为养殖面积3万亩,产值5亿元,主要培育企业有江苏中洋集团、如皋特种水产养殖公司等。

   四、 “十一五”渔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渔业经济发展在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推进的力度。

    (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渔民收入

   渔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渔业经济腾飞的保证。一是优化渔业的一、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以及水产品贸易、物流、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二是优化养殖与捕捞业的结构,稳定捕捞,加速发展水产养殖,特别是海水养殖。养殖与捕捞产量比例由49:51优化到期末的61:39。三是要优化养殖内部结构。淡水养殖要扩大高效特种养殖品种生产规模,提高养殖效益和渔农民收入,海水养殖由以近岸滩涂贝藻为主发展到鱼虾贝藻有机结合,近岸连陆滩涂、辐射沙洲、浅海、海水池塘、设施渔业并举的格局,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渔业的潜力。

   (二)加大科教兴渔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科技对渔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增强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渔业经济发展的保证。一是要组织科技力量对阻碍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突出问题,如品种、苗种、高产高效养殖模式、浅海开发利用、设施渔业等进行攻关,突破发展瓶颈。二是积极引进和推广渔业科技成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渔业生产力。三是进一步加大为渔服务力度,通过对渔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等,使渔农民掌握更多的渔业科学技术、技能和信息。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要鼓励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引进和使用高层次的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

   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是现代渔业发展和腾飞的必由之路。一是要进一步壮大和培育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年产值超过亿元的渔业企业10个,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30个。二是要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和物流业,通过加工和物流的发展带动和推动养殖、捕捞的发展,提升渔业的发展层次。三是加强渔业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群体在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加大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现代渔业园区等规模基地的建设,建设水产品加工、物流等基地,推行订单渔业、合同渔业,实现渔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四)加强渔业质量安全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水产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渔业生存和发展,是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一是继续推进渔业标准化进程,抓好各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普及渔业标准化生产,到“十一五”期末渔业标准覆盖率达到80%。二是加大水产品无公害行动计划实施力度,到“十一五”期末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达到100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达到100个。三是加大水产品质量的监管,实行从池塘到餐桌的全过程水产品质量监管,确保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四是组织实施苗种、亲本和成品检验、检疫,确保渔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五)加大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是渔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问题。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渔业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力度,保证渔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又不会因为渔业的发展而导致新的环境问题,实现和谐发展。二是加大对吕四渔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力度,巩固我市海洋渔业发展的基础。三是继续实施伏季休渔和长江春禁等有效的渔业资源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遭到了破坏的资源。四是根据我市渔业资源和环境的特点,建立保护区,如蛎蚜山特别保护区、重点贝类繁殖保护区等。五是积极探索人工鱼礁等资源与环境修复的措施。

   (六)加强渔业管理,提高渔业法治化水平

  加强渔业管理,依法保护渔业和渔民的利益是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强化渔业执法队伍的建设,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需要,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二是逐步完善和健全养殖证制度,保证渔业生产依法有序开展,保护渔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的组织和监督工作,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渔区的社会稳定,保证渔业经济健康发展。

   (七)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渔业“七大体系”建设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完善投入机制,加强渔业“七大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水产良种体系、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建立健全渔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提高渔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渔业科技向生产力转变。三是建立健全水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实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健全水产养殖防病、防疫体系,减少重大疫病给渔业生产带来的损失,保护渔农民的利益。五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保护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六是建立健全水产品市场和渔业信息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和信息在指导渔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中的作用。六是建立健全渔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渔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七是建立健全渔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提高渔业和渔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渔民增产、增收。

   (八)发展渔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

   渔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是“十一五”渔业发展的主要和根本目标。一是要充分发挥渔业经济的比较效益优势,加快渔业经济发展,奠定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物资基础。二是要根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依托我市三个中心渔港建设的优势,依港兴渔、依港兴村、港村一体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三是以点带面,抓好示范,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相对集中,加快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建设,努力使渔区,特别是沿海渔区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和样板。到“十一五”期末所有专业渔业村全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