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工作总结

2006年工作总结

来源: 发布时间:2008-05-21 字体:[ ]

    (一)推进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不断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渔业产业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达到 170.6万亩,比2005年增长了2.8%;实现水产品总产量72万吨,增长4.5%;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45亿元,增长13.2%。二是渔业产业素质不断提高。按照南通建设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要求,围绕渔民增收,突出工作重点,全市着力打造了沿江、沿海2个高效渔业和优势水产品产业带,重点培育了河蟹、紫菜2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主导产品和中洋、兰波2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文蛤、紫菜、河蟹、鳗鱼、河豚等5个特色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市组织实施了2个国家级、3个省级、5个市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新建了7万多亩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9个无公害水产品、5个有机食品和4个省、市名牌产品,有力地推进了全市高效渔业的发展。2006年全市新增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渔业面积12.5万亩,其中亩效益超过3500元的高效养殖面积达到近5万亩,超过5000元的达到2万亩以上,为全市争创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市作出了贡献。三是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吕四、洋口二大中心渔港的建设,东灶国家中心渔港建设项目的立项,带动了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渔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渔区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海域管理百县示范活动,不断加强海域管理工作。一是认真组织海域管理百县示范活动。以国家级海域管理示范区和海域管理百县示范活动为抓手,突出海域管理工作为政府重大用海项目服务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渔(农)民服务工作重点,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全民事业单位性质的基层海洋管理服务站,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渔用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建设了省内第一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蛎蚜山牡蛎礁特别保护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养殖用海规划、失海渔民保障、养殖用海分类管理以及海域使用“一站式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养殖用海管理的新经验,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称之为养殖用海管理“南通模式”,为全省、全国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认真落实海洋管理“三项制度”。2006年全市新确权发证121宗,新增用海确权面积38.9万亩,新增用海发证率达100%;严格按照《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征收与管理海域使用金,征收总额达6630.61万元,占全省的50%以上。三是加速推进海域勘界和海陆分界线划定工作。召开县际海域勘界工作汇报会,对原先拟定的划界方案作了进一步完善和论证,并上报市政府审定。海陆分界线划定工作于2006年12月圆满完成。四是加大预警预报机制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建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地市级示范站。五是严格各类涉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查。严格工业用海项目审批,对其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过程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避免了海洋工程项目建设对海域的污染。

  (三)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不断增强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以优势水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以整合资源与创新水产技术推广和服务机制为突破口,通过进村入户指导、主推技术培训和定期巡回服务等活动,促进了渔业增效和渔农民增收。全市共培育示范户1390个,示范面积83654亩,辐射带动养殖户24066户,辐射带动面积155450亩,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5%以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92.1%,新技术推广面积增加15.1%,示范户养殖收入比前三年平均提高21.3%。二是搞好技术服务。总结基层涌现的、群众首创的20个高产高效养殖模式印发各地,在全市范围内予以推广。开展“百村万人”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年举办各类渔业技能培训班284期次,培训20431人次,组织送科技下乡56次,印发科普资料12220份。在水产生产关键环节,组织专家和渔业技术人员,深入渔村开展“沿海行”、“沿江行”巡回服务活动。成立了 “最后一公里服务站”,派出党员服务队专业水产技术人员蹲点为重点渔区水产企业提供服务,定期开展门诊、技术培训等活动,提升了渔业劳动者综合素质。三是认真组织实施渔业科技项目。全年实施各类渔业科技项目22个,有9项成果分别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推广奖。

  (四)推进“五项联创”工作,不断加强海洋与渔业法制管理。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海监渔政支队以“建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建全国优秀海监执法示范支队、农业部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江苏省渔政监督管理文明执法单位、2007年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机关年度考核先进单位等 “五项联创”活动,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组织大规模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提高联合执法能力,切实维护渔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海监支队、渔政支队分别评为全国海监执法优秀示范支队、全国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二是加大执法力度。海监支队以养殖用海执法为重点,在全市沿海开展了大规模的违法用海案源排查及维权执法行动,有效维护了我市用海秩序,切实维护了广大用海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渔政支队通过长江禁渔、伏季休渔和“护渔2006”专项执法行动,切实维护了渔民的权益。我市下属5艘中国渔政执法船受到了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的通报表彰。三是努力为渔民做好事、办实事。大力组织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2006年放流资金达到95万元,创历史最高;对全市4920艘海洋生产渔船进行柴油补贴,全市累计发放柴油补贴5621万余元,受到了渔区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五)推进平安渔业建设,不断加强渔业安全管理。一是建立南通市海洋渔业安全生产防控体系。按照全面系统、重点突出、措施严密、主动防范、长效管理的要求,建立了 “南通市海洋渔业安全生产防控体系”。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安全生产工作从人治向法治,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建设的转变。二是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措施和明查暗访监督检查措施。通过建立和完善渔业安全技术标准、应用危险控制技术等标准化管理,改变了过去凭经验管理的不规范行为;通过明查暗访加强检查和督促,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把事故隐患尽早尽快地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制订《南通市海洋渔业安全生产考核奖励办法》、《南通市渔船海难抢险救助奖励办法》、《南通市渔业生产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通过加大考核力度,提升奖励档次,改善一线监管机构工作条件,充分调动一线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渔船海难抢险救助奖励补助,整合社会救援力量,发挥就近作业渔船的救助作用,倡导社会渔船和其它救援力量参加救助;通过安全生产责任追究,震慑不遵守法律法规的业主,惩处玩忽职守的管理人员,从源头上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2006年全市海洋渔业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67%和73%,是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最好的一年,为全市海洋与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六)举办各类重大活动,推进工作向高层次攀登。2006年,我局将举办各类重大活动作为提升工作层次,扩大工作影响的重要举措来抓。3月,在全国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出台一周年之际,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二届河蟹苗种交易会暨河蟹苗种管理论坛”,将南通蟹苗品牌叫响了全国。7月,在国际海洋日来临之际,举办了“迈步海洋世纪,共铸蓝色辉煌”展览,承办了“江苏908专项水体环境调查启航仪式”活动,增强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海洋国土意识。9月,在全国第十二个伏休开渔之际,成功组织了“江苏省2006年海洋渔业安全生产誓师大会暨金秋开渔仪式”,省、市领导亲临如东洋口渔港,视察渔区新貌,指导渔业生产,慰问捕捞渔民,对稳定海洋捕捞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11月1日,在《海洋工程条例》颁布实施的第一天,组织召开了全市海洋环境监督员年会暨《条例》报告会,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另外,我局还承办了“全国十万海洋捕捞渔民职业安全培训启动仪式” 、“南通市安全生产救助演练”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扩大了我市海洋与渔业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2006年,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张宏声副局长、农业部范小健副部长、省委张连珍副书记、省政府黄莉新副省长等领导先后来我市指导海洋与渔业工作,丁大卫市长还专门到北京拜会了国家海洋局。

  (七)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建工作,为海洋与渔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是机关作风建设。局机关以“处室作风建设年”为龙头,以创建优质服务品牌为抓手,全面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直属事业单位参照“处室作风建设年”的各项要求,以“五项联创”为抓手,推进事业单位作风建设与机关作风建设整体联动;县(市)、区海洋与渔业局机关作风建设,以采取千分制考核为抓手,加强对县(市)、区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的联系和指导,接受基层对全系统机关作风建设的监督,努力使机关作风建设向基层延伸,与行风建设衔接,合力推进争创最佳办事环境活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反腐倡廉教育,认真贯彻廉洁从政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专项治理工作,使全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二是党建工作。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强基工程,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入手,着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育人工程,通过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深化“蓝青工程”、加强调查研究等多种途径,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全局干部队伍的整体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成果转化工程,以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为目标,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示范活动和为民办实事系列活动,切实抓好先进性教育的成果转化工作;考核激励工程,通过建立健全考核评比办法、加大对处室作风建设的考核力度、建立健全考核的奖惩激励机制,实现了工作责任和工作动力的层层传递,充分调动了机关干部职工争创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机关、单位和全体人员争创的动力和活力,有力地推进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2006年我局评为全市良好单位,并再次获得争先进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