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信息简报

2018年第三期推广信息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9 字体:[ ]

☆行业动态☆

海门市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调查统计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进南美白对虾规范养殖,促进我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有序、生态和健康发展,海门市农业局水产技术指导站近期开展了全市南美白对虾养殖调查统计工作。全市南美白对虾养殖总面积4081.92亩,大棚养殖 1132.9亩,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养殖户在养殖南美白对虾过程中为了提高南美白对虾成活率、产量,采取半咸水养殖方式,尾水处理无处理设施设备。针对这一现象,水产技术指导站技术人员通过企信通、技术人员到塘口等形式进行宣传南美白对虾规范养殖,积极引导养殖户采取纯淡水养殖技术、科学使用投入品、养殖尾水处理后达标排放等,推进了我市南美白对虾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海门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如皋市召开超时项目清理会

根据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文件精神,日前,如皋市农业委员会主持召开了2014年以前的省级渔业项目清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该市农业委员会、财政局及其相关科室的有关领导、相关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

会上,对2014年以前下达并已到期未验收的省级高效设施渔业项目、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进行了疏理。针对具体项目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解剖分析,查找问题症结,在此基础上,将上述项目按“具备验收条件未能验收、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完成、实施主体等发生变更”三种情况进行分类,形成了个性化的处理意见。

会议要求与会的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靠船下篙,迅速行动起来,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

如皋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推广园地☆

开春后淡水鱼池塘管理要点

开春后温度回升,各淡水鱼品种易相继发病,原因分为前期问题积累未能及时处理和开春后气温不稳定所致。

冬季水温低,问题较少,养殖户关注的也少。实际上冬季的池塘也有问题存在并逐渐积累:营养消耗及底质问题。

营养消耗:水体营养消耗殆尽,藻菌趋于老化。这是开春后池塘不稳定的原因之一;鱼体储藏能量大量被消耗,鱼体消瘦,体质差,开春后容易感染寄生虫、细菌及真菌等,发病率升高。

底质问题:每年10月份后,投喂仍在继续,由于此时水温下降、底部有机质分解减慢、溶氧提高,多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被掩盖了,寄生虫、有害菌繁殖速度减慢,基本不造成危害,所以大部分池塘处于无管理状态。在低温期投喂饲料的情况下,产生的残饵粪便分解消耗少,大部分会在池塘底部积累。如,2017年腊月初,第一次寒潮过后的突然回温,有些地区部分鳊鱼和鮰鱼养殖池塘出现细菌性败血症的情况。对比发病池塘和未发病池塘发现,气候突变(应激)是诱因,底质污染未处理到位是根本原因。

开春后的气候特点:温度回升,气候不稳定,冬季积累的问题在此时爆发。水温升高、溶氧下降,氨氮、亚硝酸盐等毒性增强,寄生虫及有害菌繁殖速度加快,底部有机质污染分解速度加快、耗氧增加、池塘污染加重。

气候不稳定:水体不稳定,藻菌不稳定,氨氮、亚硝酸盐等污染处理速度减慢,应激导致养殖动物体质下降。

以上是开春后各淡水鱼品种相继发病的原因。建议提前将水位加深,有助于水体稳定。对于存塘量大,水位提升困难的池塘,建议温度回升之前适当出鱼,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保持池塘水体具有一定肥度,增强保温效果和处理污染的能力:保持深水位,促进环境稳定,可以降低水变的风险,但单次加水时间不宜过长,选择连续晴天上午加水3~4小时;保持高溶氧,合理使用增氧机,越冬过后增氧机初次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减少返底造成应激,这时改底药品可作为增氧剂补充;补充水体营养,以碳肥、微量元素为主,同时配合低温肥水菌制剂加强对底质营养的利用。

坚持改底:开春后水温回升,寄生虫开始萌发,有机质污染严重的池塘虫害较严重,根据池塘实际情况,少量多次改底,可以有效预防虫害发生。正常投喂后,根据投喂量,进行改底工作,按照每吨料一瓶“福地安Ⅱ(建议每瓶使用面积6亩及以上)”进行改底,新老池塘相应加减使用量。

天气晴好时,适当投喂,补充营养,促进水生动物体质恢复。3月份,存塘鱼投饵率0.2%~0.6%。气温达到20℃且大量投喂之前,饲料中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可在水生动物肠道中定植有益菌群,同时增厚肠壁,为接下来大量投喂做准备。

春季池塘黑水的成因

早春时节,有些池塘的水色发黑,看上去非常不好,而且有些水体存在着倒藻、水变的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 一、黑水的成因:

1、隐藻为主要优势种群形成的隐藻水。因隐藻适应能力强,对水体营养要求不苛刻,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因此很容易形成优势藻。该类水远看呈黑色,拨开表面显茶褐色。

2、膝口藻成为优势藻引起的云彩水。膝口藻隶属于黄藻门,有鞭毛,趋光性强。膝口藻和隐藻一样,适应能力强。膝口藻成为单一优势藻易引起带状黑水水华,该类水体出现倒藻的可能性较大。

3、池塘有机质含量过多,同时水体有益菌匮乏,分解不及时导致水体发黑。尤其是春季拉网后,搅动池底易于出现。

  1. 二、黑水的防治方法

1、隐藻为主的黑色水质如果保持稳定,鱼类一样生长良好,如果过度繁殖会有倒藻风险,换水方便的池塘可以大换水,引进藻相好的水源,改变现有藻类组成。

2、膝口藻为主的黑色水体可以通过换水,或施加益生菌抑制,或施加磷肥改变氮磷比抑制膝口藻的繁殖。

3、对于有机质含量过多造成的黑水,可以施加过硫酸氢钾复合制剂氧化池底,然后在辅以益生菌进行调水或使用氧化剂、吸附剂、絮凝剂处理水体。

4、对于有死亡藻体的水体先泼洒多元有机酸进行解毒,再用光合细菌配合磷肥重新肥水。

☆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的技术关键点

台湾大泥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及台湾岛北部,和本地泥鳅相比具有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抗病能力强等优势。并且台湾泥鳅的养殖周期短,五个月就可以达到20尾/kg的规格,但在口感和肉质上并不逊色于本地泥鳅。

台湾泥鳅主要在南方地区养殖,由于其良好的养殖优势和市场效益,本地也开始进行养殖,那么对于本地的养殖户来说,养殖南方引进的台湾大泥鳅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首先是泥鳅苗种质量和数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泥鳅本身孵化率较低,加上本身气候的条件的限制,其孵化期与生长期均会受到影响,由此就会造成养殖户为了顺利养殖购入大量苗种,从而使得不规范厂家有机可乘,以次充好出售苗种。本地区养殖户对于养殖台湾泥鳅及预防疾病敌害的方法不熟悉,使得成活率和产量受到影响。产品销路不通畅同样是渔民收益得不到保证的重要问题之一。

总结了一些养殖技术以供大家探讨。

1、池塘及苗种投放

养殖台湾泥鳅的池塘一般选择浅水地带,宽度在20~30m左右,长度可在100m左右,及选择长大于宽的浅水池塘。注水深度在1m左右为宜,池塘水草所占比例不要太高,没有则更好,这样可以减少泥鳅敌害。台湾泥鳅善于逃跑,因此在鱼池的进出水口需要设置过滤网,还要建立围网,以免泥鳅逃逸。

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彻底清塘后方可放入苗种,主要方法操作与养殖其他鱼类一样。一般在清塘后15天左右可放苗,放养密度需科学合理安排,建议每亩投放规格3cm左右泥鳅苗种2万尾左右,挑选活力好且规格一致的苗种,同时可套养花白鲢等滤食性的鱼类,利用生物调节水质,防止藻类爆发。

2、养殖水质的管理

水均可养殖。台湾泥鳅耐受低氧及高氨氮环境的能力较强,适合在肥水中养殖,因此可施放一定量的有机肥料,池水透明度维持在25cm左右即可。定期对养殖池塘水质进行监测,定时换水消毒,改良底质。

3、饵料饲喂

泥鳅食性较贪,且泥鳅为兼肠道呼吸,因此在饲料投喂方面切不可量大,以免泥鳅过食造成肠道损伤诱发肠炎。建议在放苗前一个月可投喂粉碎料,一个月后投喂小粒径饲料。饲料质量要求蛋白优质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台湾泥鳅属底层鱼类,喜静,则投放饵料时间选择在早晨和傍晚为佳,水温控制在25摄氏度为宜。

台湾泥鳅养殖成败的关键更在于日常管理,按时巡塘,注意观察泥鳅活动及摄食状况,及时检查活力不佳的泥鳅,捡出死泥鳅以免病菌较差感染。随时监测水质状况,尤其养殖泥鳅的水体较肥,更容易引起鱼类缺氧浮头,及时注入新水,避免泛池。防逃逸及防天敌,也是养殖泥鳅的关键,大雨或者暴雨使得水体升高,极其容易造成泥鳅逃逸,平时应该多检查防逃设备是否完好;同时为防止泥鳅天敌,还应在池塘上方搭建天网,四周进行围网,以免水蜈蚣、青蛙、老鼠及鸟类等侵害泥鳅。

☆病害防治☆

春季淡水鱼养殖过程中的气泡病防治方法

春季来临,最近几天气温急剧回升,天气晴好,由于池水浅透明度又大,在强光照射下,藻类大量繁殖,池水突然转绿,光合作用旺盛,造成池水中溶氧过度饱和(水质分析结果表明,重病鱼池平均溶氧量在25毫克/升以上),引发气泡病。轻者鱼跳跃不安,严重者会导致鳍条出血,甚至死亡,发病率高的池塘,有80~90%出现草鱼尾部发白现象。

一、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池塘内少数病鱼感到不适,在水面作混乱无力的游动,不久鱼体出现气泡尤其是尾部发白鳍条间充满气泡。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气泡逐渐增多、增大,发病池内病鱼也逐渐增多并昼夜漂浮于水面。捞起检查,严重病鱼体表、鳍条、头部、眼眶周围布满气泡,鳍条间充血,尾鳍充血尤为严重,少数病鱼鳞片竖起;鳃丝微血管内亦有气泡,动脉球充气膨大;解剖检查,病鱼肠管、肠系膜、肝脏表面亦有气泡分布,部分病鱼鳔高度充气。病鱼身体失去平衡,生理机能受到严重影响,体力过度消耗,漂浮于水面最终死亡。

二、病因

大都是因为水体过肥,池水中溶氧过饱和引起,也有个别由于水体中甲烷气体过多引起。

三、预防措施

1、清淤:淤泥较厚的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使池底淤泥厚度保持在10~15厘米,鱼种放养前少施基肥。对淤泥较厚、清淤难度大的池塘,清塘时用其它清塘药物替代生石灰,尤其是上年有发病史的池塘更应做到这一点。因为生石灰更容易置换水体中的营养元素,水体更易肥起来。

2、若水体溶氧量超过20毫克/升时,应及时采取泼洒硫酸铜、注水、换水等措施降低溶氧量。

四、治疗措施

1、发病池塘全池泼洒5~7克/立方米的食盐,每天1次,连用2~3天,同时长时间加注新水。该项措施操作简单,对发病较轻的池塘可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病鱼死亡,但对发病较重的池塘效果往往不明显。

2、病较重的池塘,将池水排出1/2,然后全池泼洒0.8克/立方米的硫酸铜或强氯精0.3ppm全池泼洒控制浮游植物量。12小时后加注新水至原水位。

3、大量加换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