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信息简报

2017年第一期推广信息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13 字体:[ ]

☆行业动态☆

市推广站举办名特优品种养殖技术培训班

为全面树立水产健康养殖理念,提高健康养殖和名特优品种规模化养殖水平,按照“育龙头、建基地、引技术、上规模、促发展、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我市水产行业,12月12日市推广站举办名特优品种养殖技术培训班。

培训班上,邀请的水科院淡水中心周鑫研究员从放养、病害预防、稻田种植等方面为学员讲解了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省紫菜协会戴卫平秘书长从江苏省内坛紫菜养殖现状、养殖方式、养殖管理要点等方面讲解了坛紫菜养殖技术;中洋集团郭正龙工程师为学员讲解了河鲀养殖技术要点、发展历程。各县(市、区)推广站技术人员、乡镇渔技员、养殖户等30余人参加此次培训。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海门市召开基层农技推广水产行业工作会议

为全面做好年终总结,部署档案整理等相关准备工作,迎接省、南通市级专家组的验收,近日,海门市召开了基层农技推广水产行业工作会议,该市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员等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该市专家组成员、水产站站长陈礼平主持,他向各位指导员传达了上级部门关于验收工作的通知精神,对验收方式、材料报送要求等作了详尽阐述,并要求所有指导员全力做好查漏补缺,一着不让地做好当前工作。他希望各位指导员以负责任的心态和高度的热情投身到该项目本年度的收尾工作中去,高效有序地做好验收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该市专家组成员徐宗平就如何做好当前工作作了详细部署。他分别从整理好《示范户手册》和《指导员手册》、做好与示范户的沟通联络、档案材料收集等方面与指导员进行了共同学习。

海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推广园地☆

水产养殖冬季池塘管理技术

冬季天气寒冷,水产养殖户必须要加强池塘的管理工作,减少水产的死亡率。中国养殖网给养殖户推荐水产养殖冬季池塘管理技术:

第一,冬季池塘要换水,冬季降水量比较少,池塘的水也会慢慢减少。要根据情况往池塘里加新水,这样既可以增加水的流动性,也可以保持水塘的深度,保持水质的清洁。

第二,适时开一下增氧机。为池塘增氧,搅动池塘的水,减少分层和有机物的沉淀。加强有机物的分解。

第三,向池塘投放家禽或者家畜的粪便,可以为池塘增加氧气,但是要投放发酵后的粪便,这样能减少耗氧量,提高养鱼的质量。

第四,鱼的饲料管理,冬季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水给养好,将水养肥,这样能降低减少有害化合物的含量,稳定水温。在冬季水产养殖一定要合理的投喂饲料,冬季鱼的吃食量比较少,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合理的喂食也可以减少浪费的饲料沉淀,导致池水污染。

冬季做好池塘的管理工作,养殖好种鱼,减少水产死亡率,为来年的水产养殖工作打好基础。

入冬后鱼塘应注意投饵施肥

鱼类是变温动物,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鱼类虽处于半休眠状态,但它的新陈代谢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能量物质需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需要补充一定量的饵料或增殖饵料生物以利于鱼类的能量需求。鱼类在越冬期间若不投喂饲料,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就得不到补充,只能靠消耗体内营养物质维持生命。一般成鱼体重会减轻6%~10%,死亡率为3%~5%;鱼种因个体小而相对体表面积大,能量散失和渗透压调节负荷比成鱼高,体重会减轻10%以上,死亡率为8%~10%;特别是一些体质瘦弱的鱼种,越冬期的死亡率高达40%以上。另外,还因为鱼类长期断食,消化系统功能减退,代谢机能紊乱,抗病能力差,开春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体质,直接影响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因此,入冬后应注意合理投饵施肥。

据试验,冬季水温度在5℃以上时,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仍然摄食和增重。草鱼种在越冬期补充投喂精饲料,不仅鱼体丰满程度、身体组织和血液主要生理指标能保持越冬前的正常水平,而且平均生长率达12%~14%。翌年养殖成活率和单位面积利润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4%27%。鲢鳙鱼在冬季投喂的养殖条件下,其效益更高。

因冬季水温低,鱼类消化酶的活性较弱,所以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一般以投喂粉状花生麸、豆饼或配合饲料为好,蛋白质要求含量达到28%~30%。投喂量根据水温情况而定,水温在8℃以上时,2~3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总重量的1%~2%;连续晴天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鱼类活动增强,应适当增加投饲量。投饵一般选择晴天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将饲料集中投放到鱼池中部或水深处。施肥时必须根据天气的变化和水质的透明度严格控制施肥量,冬季塘中的喜温的浮游藻类休眠或死亡,种群和数量匮乏,施入过量的有机肥容易引发闷塘。如需施肥,应选择晴天中午进行全池泼洒,本着量少次少,一般为20天施一次,也可每月施一次。每亩用量70斤左右。以利于水中浮游藻类对有机肥的吸收和利用,降低有机肥的过剩积聚而产生危害,保持能量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平衡,补充鱼类所需的能量,达到保膘效果。

☆养殖技术☆

殖海水小白虾的技术要点

小白虾,学名脊尾白虾,每年四至十月份都可收铺。本文介绍小白虾养殖的三个技术要点。一、主要生活习性

脊尾白虾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盐度不超过32‰,水温2℃~35℃范围内均能成活,甚至在水温-3℃时也可生存,冬天低温时,有钻洞冬眠的习性。在咸淡水中生长最快,对低氧的忍耐能力差,低于1 mg/L时,会缺氧死亡。

脊尾白虾的食性杂而广,蛋白质含量要求不高,不论动植物饵料,低档颗粒饲料都可投喂,饲料来源广。

脊尾白虾的繁殖能力强,雌虾可以连续产卵,养殖池内脊尾白虾的繁殖盛期为4~6月和8~9月,其中5~6月为高峰期。脊尾白虾长到5 cm以上只需2~3个月,生长周期短,一年可以多次起捕,只要注意养殖管理,有较好的养殖效益。

二、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一般的池塘都能进行养殖,池塘应选周边环境无污染,池塘淤泥沙,面积为15~25亩为宜,池塘进排水系统要分开,塘内设有环沟,池塘滩面水深1.5~2米,环沟水深2.5~3米左右为好。

2、水质要求:池塘水体透明度在20~30 cm,保证在前期不投料的情况下,能提供虾饵料,并对部分提前孵化出的虾苗提供开口饵料,要及时进行塘底质的维护,防止有害有毒物质的产生;调剂好水体菌相和藻相,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清除水体甲藻,补充有益菌类,促进有益藻类产生,为小白虾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种虾放养

1)放养规格:200/斤,体长5~7 mm

2)放养密度:1.5~4/亩,一般2~3/亩。

3)放养条件:水色为黄绿色、嫩绿色、茶褐色为佳,透明度在30~40 cm

4)放养时间:一般在六月中、下旬,至七月中旬,八月可补虾一次。

4、养殖管理

1)饵料的投喂:一般自己加工小麦长颗粒为主,8月份开始投喂小杂鱼,投饵一般分早、晚各一次,投喂量早上占总量的30%~40%,傍晚占60%~70%

2)换水。池塘水位保持1米左右,高温期和低温期水位应升至1.2~1.5米,小汛期以添水为主,打汛期尽量换水,一般3~4天换水一次,换水量10%-20%,以促进小白虾脱壳,塘内水质差时,要加大换水量;

3)定期排毒解毒,在小白虾养殖阶段,对池塘水体进行定期的解毒排毒,保证小白虾的成活率;

4)勤增氧改底:保证池塘充足的溶解氧,不定期对池塘底质的维护,为小白虾生长提供舒适环境;

5)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生态防病的方法进行疾病的防治,通过调节水质,改良底质,定期排毒解毒等方法。养殖前期投放一些EM菌制剂等分解氨氮,改善池底。

三、成虾捕获

当小白虾长到5 cm以上时,就可以起捕上市。捕捞的方法有放水收虾,拉网收虾,地笼起捕等。小白虾生长快,养殖周期短,繁殖力高,平时捕大留小,保证池塘内有足够的产卵亲体,保证养殖产量与经济效益。

☆病害防治☆

氨氮对养殖鱼类的毒害

随着广大养殖户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亩产量、亩效益有较大突破,但同时池塘自身污染也越来越重。因为,池塘吃食性鱼多,投食量大,排泄物及残食增多,蛋白质经分解生成的氨态氮随之增多。氨态氨具有较强的毒性,稍有不慎,吞食性鱼类就会发生氨氮中毒,轻则影响正常生长,重则死亡,经济严重受损。现将池塘鱼类氨氮中毒的症状及解救方法介绍如下:

一、鱼类氨氮中毒的判断

1、中毒时间:氨氮中毒,没有季节、昼夜和天气好坏之分,多见于成鱼池、高产池、密养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

2、中毒症状:鱼群浮头不显,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无力。体色暗淡、鳃丝发乌、口腔发紫,黏液增多。最后会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3、中毒鱼类死亡先后:氨氮中毒轻者多见先死底层的鱼类,尤其是鲤鱼。如池鱼混养鳙、鲢、鲤、草鱼时,先大批中毒死亡的是鲤鱼和鲢鱼。

4、增氧无效果:氨氮中毒,开启增氧机,池鱼则四散回避,不敢靠近。泼洒增氧剂,浮游鱼群仍然毫无反应,症状如故。

二、解救方法

1、及时加注新水,稀释原池氨氮浓度,防止中毒加深。

2、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降解池水中氨氮浓度。

3、泼洒食盐,阻止氨氮及硝酸态氮继续入侵鱼体血液。水深1米,每亩用食盐17公斤。

4、撒沸石粉与麦饭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气体及有毒物质。

5、中毒得以缓解后,应对水体加施消杀剂进行杀菌,以防止病菌感染。

养殖鱼类鱼鳔失调症的治疗方法

鱼鳔失调症以前只在水族箱养殖的金鱼身上见到,目前在池塘养殖的鲤鱼、草鱼上也有发现。

主要症状是:病鱼不能在水中保持平衡,或侧卧,或倒立,甚至腹部朝上,浮于水中或沉入水底;解剖发现鱼鳔萎缩或溃烂。

经调查分析发现,人工养殖鱼发生鱼鳔失调症主要有以下原因:

1、营养过剩。多出现在精养池塘,饲料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丰富,前期鱼生长快,后期过多的营养物转化为脂肪,鱼体脂肪蓄积太多,对鱼鳔造成挤压,使鱼鳔失去调节平衡的功能。

2、肠道发炎引起鱼鳔继发感染。鱼体因饲料难以消化、饲料变质或污染,以及感染病菌,使肠道发炎,特别是产生了腹水,很容易继发感染鱼鳔等内脏器官。解剖发现,凡有鱼鳔失调症者多有肠炎病,肠道、鱼鳔之间有相互感染的可能。

3、水温变化过大。鱼是冷血动物,对水温变化非常敏感。如果一次换水过多,新旧水温相差过大,极易引发鱼鳔失衡。

针对上述病因,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急救措施:当鱼鳔失调症发生较严重时,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应激灵1袋(500克)和食盐1.5~2公斤溶水全池泼洒。

2)投喂大蒜素、三黄粉、复合黄连素等消炎药物,治疗肠炎病。

3)在治疗期间改换饲料,降低饲料蛋白质、油脂的含量,选用新鲜、易消化的饲料,不用氧化、变质的劣质饲料。

4)一次换水不能过多,更不能一次换水达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