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信息简报

2018年第五期推广信息

来源: 推广站 发布时间:2018-05-16 字体:[ ]

☆行业动态☆

我市水产推广系统工作人员赴湖州市考察学习

为规范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整治,推进现代渔业、生态渔业发展,提升渔业生产水平。4月19日至20日,我市水产推广系统一行14人到湖州市考察养殖尾水处理等生态渔业典型。考察团通过查看生态湿地、生态沟渠、桑基鱼塘、池塘工业化养殖系统等生态渔业示范点、拜访菱湖渔业协会等考察交流方式,学习湖州市在养殖尾水处理和推动生态渔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

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湖州基地、德清县晓芳养殖场集中治理点、德清县梅林西斗坝养殖区,考察团查看了生态湿地、生态沟渠等“三池两坝一湿地”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在菱湖镇勤劳村水产园区、菱湖镇许联村现代渔业示范园区,考察团查看了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考察团还参观了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文化馆,了解桑基鱼塘历史、原理、发展情况。在湖州期间考察团拜访了中国淡水渔都菱湖渔业协会,参观标本室、检测室、智能水产养殖平台,就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示范推广、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病害检测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考察学习结束后,我市水产推广系统工作人员纷纷表示,要把湖州市在推动渔业绿色发展方面、尤其是在养殖尾水处理方面的经验带回来,学以致用、因地制宜,做好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整治和转型升级工作,推动我市水产养殖业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海门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如皋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工作人员和部分乡镇分管领导、企业负责人参加考察。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菱湖渔业协会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

如皋市召开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整治推进会

为深入贯彻南通市委、市政府“3.13”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整治动员会精神,如皋市政府在3月20日动员会的基础上,于4月28日下午再次召开专题推进会,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

会议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张百璘主持,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丁锋作工作部署。会议结合如皋实际就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进一步细化明确了“总体要求”、“整治范围”、“目标任务”、“时间节点”、“版块职责”和“保障措施”等,确保按南通市政府要求提前完成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任务。

会上,丁堰镇人民政府、如皋市农委、如皋市水务局分别作了表态发言,各镇(区、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向市政府递交了“责任状”。

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市法制办、市政法委、发改委、信访局、水务局、财政局、住建局、城管局、农委、环保局、国土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各镇(区、街道)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农业、水利、环保、国土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媒体共80多人出席了会议。

如皋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推广园地☆

气温不稳观赏鱼繁殖易“感冒”

前段时间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上升,许多观赏鱼开始有性成熟的迹象。如皋市长蝶观赏鱼专业合作社也立即着手进行今年观赏鱼的第一批人工繁殖,分池、捕捞雌鱼和雄鱼、人工挤精液和卵子、采集受精卵等。但随后气温又象过山车一样突然下降,一下子又跌到了3~4℃,结果第一批受精卵全部冻死,没有出苗,损失2万元左右。该市水产技术指导站的技术人员得到这个信息后,对该场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建议把亲鱼放到有保温设施的池中进行人工繁殖,避免气温突然下降;二是建议多关注天气预报,等温度相对稳定时再对观赏鱼进行人工授精。气温忽高忽低,谨防鱼“感冒”,遭受损失。

如皋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养殖河蟹的捕捞技巧

养殖河蟹者要求是获得较高的商品效率,也就是说一要蟹的成熟度高,二要回捕率高,这就取决于捕蟹技术了。总结众多生产者的经验可归结为两点:一是确定较佳捕捞时间;二是捕捞工具与方法。

养殖河蟹的较佳捕捞时间是在河蟹完成生殖脱壳后,一般湖泊放养的长江蟹,宜于9月中下旬开捕,而网围、池塘和稻田养殖的可于9月上旬开捕;辽蟹的开捕时间则要提早半个月至一个月。

捕蟹的工具与方法有多种,其优劣的比较在于捕获的蟹体不受损伤,附肢不断残。这里介绍几种根据河蟹的习性,科学操作,巧妙捕蟹的方法。

1.地笼网捕蟹 地笼网长约20~30米。常见的是网身由10~20个方形的网箱组成(中间是互通的),每个网箱的一个面上有带倒刺的喇叭形网口,间隔地一前一后布局,地笼的两头分别呈圆圈形。有一种地笼网的网体则由若干段0.5米长的笼子连接而成,笼内设置的是双层网,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入口,网口呈锥形,由大渐趋小,用篾片、尼龙细绳编成。

地笼网平铺在河蟹养殖区内,网身的十几个网口,诱导着河蟹自投罗网。河蟹一旦进入网口,便如进入了迷宫,不但很难再爬出网口,反而会越陷越深,进入笼网第二层网的深处,成为笼中之蟹。这样捕捉到的河蟹,肢体齐全,无损无伤,商品价值高。

地笼网适宜用于放养于小型湖泊、网围或池塘养殖的河蟹捕捞。

2.干塘捕蟹 首先将池水快速排至30~50厘米深,然后向出水口一侧沿池底中央开挖一条宽度约为 50厘米的集蟹沟,沟深不限,但要逐步倾斜,到出水口处则开挖一集蟹槽,长、宽、深约各为1米左右。当水位逐步降低时,河蟹就会爬入蟹沟,最后进入蟹槽,再用手抄网捕捉即可。

如池塘面积较大,可开挖多条集蟹沟和槽。若塘内淤泥过多,为防河蟹潜入泥中,可用微流水进行刺激,即进水口缓慢进水,出水口以相同流速出水。冬天采用干塘捕捉时,要快速抽干池水,以防河蟹掘土穴居或潜入泥底。池塘或稻田养蟹者用干塘捕蟹较为彻底。

3.灯光捕蟹 利用河蟹的趋光性,在养殖区的一角置一盏灯,灯下挖数个小坑,坑中放入铁桶或网布,夜晚河蟹爬向灯光处时误入坑内,此时提起铁桶或网布,河蟹即被捕获。

☆养殖技术☆

泥鳅温棚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泥鳅温棚生态养殖,是利用原有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小棚,通过简单改造,种植水生经济植物,开展泥鳅生态养殖,是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转产而进行的一种尝试。

1基础条件

1.1养殖池  养殖池改造的基本要求为: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宽8-10米,池深1.5米左右,单体池500-600平方米。可在四壁铺贴一层塑料地膜,以提高池子的保水性能。

1.2养殖用水

1.2.1水源 应具备稳定的清洁水源,如无污染的天然地表水或合法的地下水。

1.2.2进排水系 养殖区内应有独立的排水系统,确保养殖池进、排水畅通。

1.3棚架  养殖池的上空保留原虾池钢质棚架,棚内池中央设有人行道。

1.4防鸟网  在养殖区养殖池棚架的上空,架设防鸟网,以防鸟患。

1.5增氧设施  配备必要的增氧机械(如空压机等)、输气管道、曝气头等。

2水生植物栽种

2.1品种选择  可因地制宜选择茭白、河藕等适生的挺水型水生经济植物(以利于夏季辅助遮阳降温)。

2.2幼体栽植  池中栽种水生经济植物,不但可以调节水质,有效地降低池水肥度,还能在高温季节辅助降温,而且水生植物自身的食用价值可以增加养殖效益。以茭白为(通常选择一年两熟的)例,移栽时间安排在三月底前,栽植行距2.5米左右,株距1米左右。

3泥鳅苗种放养

3.1消毒与肥水  苗种放养前,先将改造后的养殖池加水,深度0.5米左右,每亩用二氧化氯200克消毒,在泥鳅苗种下池前5-7天前,池水深度加至1.0米左右,用氨基酸肥水膏进行肥水。

3.2苗种放养

3.2.1放养时间 苗种放养时间安排在三月下旬至五月上旬。

3.2.2品种选择 一般选择台湾泥鳅作为养殖品种。

3.2.3放养模式 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每亩放养体长4-5厘米的越冬苗种(上年秋繁苗)40000尾左右,当年养殖成规格约30尾/公斤(养殖成活率80%左右,单产约1000公斤/亩);另一种是五月上旬投放3-5当年春繁苗种45000尾左右,养殖当年养殖成规格约50尾/公斤(养殖成活率80%左右,单产约700公斤/亩)。

3.2.4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入池前用3%-5%食盐水消毒,以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浸洗时间5-10分钟。

4.日常管理

4.1饵料投喂

4.1.1饵料选择 为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泥鳅专用浮性饲料为宜,不提倡使用其他鱼类饲料投喂。鳅苗放养后,开始一个月宜投喂粉状饲料,一个月后,改投颗粒饲料。

4.1.2投饵地点  鉴于台湾泥鳅喜集群沿池边环游的习性,日常应沿池子四周多点给食。

4.1.3投饵量 水温15℃时,日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日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

4.2池水管理

4.2.1水位的调整 4-5月份,池水深控制在0.8-1.0米;6月份池水深控制在1.0-1.2米;7-9月池水深控制在1.2-1.5米其余各月池水深控制在1.0米左右。

4.2.2水质调节 保持水体透明度15~25厘米。一是结合水色、天气等情况,高温季节每隔15-20天在池水内酌情施用微生物制剂(芽胞杆菌、乳酸菌)一次;二是底质改良。当泥鳅规格到200尾/公斤以上时,每20-30天酌情使用药物改底一次。

4.2.3机械增氧 当池水溶氧量低于3mg/L时,要是适时开机增氧。

4.2.3水温管理  主要是依据台湾泥鳅生长的适宜温度(15-30℃),对养殖池水水温进行人工辅助调控。具体为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利用养殖池上方的塑料棚进行提温、保温,其间注意适时开棚通风;5月-9日揭去棚架上的塑料薄膜,7-8月,当温超过30℃度以上时,增加池子的换水量和换水次数,在棚架上架设遮阳网辅助降温。

4.3日常巡塘

坚持日常巡查,做好记录,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调节养殖水质及饲料投喂量等。注意防止敌害入侵,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防止泥鳅逃跑。

4.5病害防治  温棚养殖泥鳅过程中,通过采取养殖池消毒、水质调节、苗种药浴、乳酸菌拌料投喂等措施来预防泥鳅疾病,重点做好以下病害的防治。

4.5.1气泡病 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病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发病后,适当提高池水PH值和透明度,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4.5.2 赤鳍病 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治疗方法:全池泼洒溴氯海因,使池水呈0.3PPm浓度。

4.5.3水霉病 俗称“毛霉病”或“白毛病”。常在冬春、晚秋季发生,只要鱼类皮肤有创伤即可被感染。治疗方法:用0.04%的小苏打和食盐(1:1)混和溶液全池泼洒。

4.5.4打印病 病泥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7~9月为主要流行季节。治疗方法:全池泼洒氯制剂药物(用量按说明书),或全池泼洒2~4克/立方米的五倍子。

4.5.5寄生虫 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虫所致。防治办法是每立方米用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4.5.6敌害防治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

5商品鳅捕捞

当养殖的鳅规格达到上市规格后,可陆续起捕上市。若分批捕捞上市,可用地笼网套捕,批量上市则可用底拖网或排水干池捕捞。

☆病害防治☆

指环虫防治新思路

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见病害之一,在养殖过程中,为了能有效防治寄生虫病,养殖户常常采用定期杀虫,但事实上,在养殖时大量使用杀虫剂不仅不能有效消灭寄生虫,还将导致寄生虫的抗药性加强,也容易破坏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近期我县发生了几起指环虫病,建议:

1、可以筛选一些既能完全阻断虫卵发育又对养殖鱼类无害的化学药物,与常规杀虫药配合,既杀成虫、又阻止了虫卵的发育,从而克服了以往化学药物只对成虫有效而对虫卵无效的缺点。

2、在治疗的过程中,养殖水体中泼洒杀虫药以后,成虫很可能受到刺激而加速产卵,这时加大换水量,尽量把这些新生虫卵排出养殖水体,可能有助于对指环虫病的控制。

春末夏初,要密切注意防治河蟹纤毛虫病,蜕壳不遂和水肿病。

  河蟹春末夏初防“三病”

一、纤毛虫病:由聚缩虫、钟形虫、累枝虫等寄生所致。病蟹体表、附肢及鳃出现棕黄色或浅绿色絮状物,行动迟缓,拒食或因蜕壳困难而死亡。该病多发生在有机质含量过高、无水生植物和攀附物的蟹池,春季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⑴购种时注意检疫,蟹种经消毒后放养。改善蟹池条件,清除淤泥,种植水生植物,调节水质。⑵对染病蟹池用甲醛或新洁尔灭全池泼洒,用量分别为每立方米水体40-50克和20-30克。⑶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锌2-3克,或制霉素8-10克全池泼洒。

二、蜕壳不遂:引起河蟹蜕壳不遂的原因很多,如水绵、纤毛虫寄生,水质污染,无良好的隐蔽、攀附物,营养不良、蟹体消瘦,等等。病、死蟹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结处出现裂口,或头胸甲表壳翘起,第三、第四步足大多已大部分蜕出。

防治方法:⑴优化蟹池环境,做好清淤和水草种植工作,保持良好的水质。在成批蟹蜕壳前一周,每立方米水用15-20克生石灰全池泼洒,调节水质。⑵投喂适口、营养全面的饲料,如新鲜小杂鱼、罗蚬肉等,确保河蟹第一次蜕壳安全。⑶在饲料中添加2%-3%的蜕壳素和复合维生素,连续投喂5-7天。

三、水肿病:多因细菌、毛霉菌侵染所致。细菌侵染引起的水肿,症状为后肠与鳃先后感染水肿,病蟹腹部和胸部肿胀呈透明状,不能爬行,匍匐在池边的浅水处死亡,壳颜色无变化。毛霉菌引起的水肿,纯属鳃部感染,病蟹腹部不肿胀,因消瘦反而向内凹陷,胸甲下方与腹部交界处肿胀,但不呈透明状。病蟹白天上岸不下水,鳃区胸甲颜色为灰白色,行动缓慢,死于岸上。

防治细菌性水肿:⑴连续换水2次,先排后灌,每次换水1/3-1/2。⑵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2克,或土霉素粉1克,或生石灰15-20克全池泼洒。

防治毛霉菌引起的水肿:⑴连续换水2次。⑵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克,或福尔马林10毫升,或生石灰20-25克全池泼洒。